写在前面
数智化是企业发展必由之路。
油田各单位按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总体要求,大力推进数智化建设,成效显著。特别在精简人员、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减少员工工作量,降低员工劳动强度,让员工上岗变得更省时又省力。
“数智化,不单在于技术,更关乎人,不单是一种工具,更是战略本身。” 在数智化时代,劳动有更多创新的形式,劳动也变得越来越高效。油田基层员工乘着数智化东风,尽享“数智红利”,上岗满意度增加了,员工幸福指数必定提升。
文/杜琳

数智赋能 打造员工“幸福圈”
随着“数智中国石油”建设的推进,大庆油田加快打造信息技术产业生态的步伐,不断推进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从安全环保监察到智慧工地应用,从电力运维巡检到生产应急指挥……突飞猛进发展的背后,是大庆油田数智化技术先进的实战能力。
◆无人机:
一线巡检省时又省力
在大庆油田,传统的巡检方法通常以人工巡检作为主要手段。一线员工沿管道巡视不仅工作量大而且条件艰苦,特别是对偏远采油厂等复杂路况的巡查,以及在汛期、冬季夜晚等巡线检查,所花时间长、人力成本高、困难大。
随着2018年数智技术公司无人机项目经理部的成立,一架架无人机在各个采油厂腾空而起,大庆油田的人工巡检也开始逐渐向无人机转变。“就拿庆新油田来说,一段3000米长的油水井管线在道路、气候等条件良好的情况下,油水井运行班组2人要半天时间完成巡检,我们用无人机仅需要20分钟便可完成。相比传统的人工巡检,无人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无人机项目经理部负责人陈伟达介绍说。
据统计,去年以来,他们累计为采油一厂、采油四厂、采油六厂、质量安全环保评价监督中心等18家单位提供各类管道巡检服务6000多公里,电力巡检600余台班,安全监督、安防保卫、环保监察、塔基井巡检共计1700余台班。
◆智慧工地系统:
轻松监控施工现场
“施工人员有不戴安全帽、穿工服不规范等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在这个软件上都能通过实时分析进行识别、跟踪并预警。”1月9日,在工程建设公司油田工程事业部第十一工程部萨南3号配置站的会议室里,项目部的工作人员正用“智慧工地”APP,对施工现场进行实时监控。只见他在屏幕上轻轻一点,施工项目信息、现场视频、项目进度等关键数据一目了然。
眼前的场景就是智慧工地系统在大庆油田的实践应用。“过去,传统的施工现场管理方式效率低、成本高、难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尤其在对承包商的管理上,存在实名制管理不到位、农民工劳资纠纷多、关键岗位人员履职管控难等管理难题。”数智技术公司软件分公司智慧工地系统项目负责人武传芳介绍说,“我们聚焦于油田地面建设施工现场管理中的痛点、难点广泛调研,开发了智慧工地系统,实现了对施工现场人员、安全等要素的物联感知、实时监控、识别预警与智能管理。”
如今,随着智慧工地系统的上线,不仅满足了地面建设施工现场不断变化的复杂需求,更填补了中石油地面工程建设施工现场智慧化管理的空白。
◆PLC控制系统:
集中管控代替“手抄表”
“以前我们都得去现场看流量计的数据,现在有了PLC控制系统,流量计的数据可以直接传到中控室,真的是太方便了。”“我们这里的污水阀之前都是手动开启,换成电动阀以后,在控制室内就直接就开启了。”1月10日,在采油九厂龙虎泡作业区,员工们正对污水岗新建的PLC控制系统赞不绝口。
近年来,数智技术公司PLC控制系统项目组紧跟油田数字化发展步伐,他们助力油田多家单位实现生产数据集中管控,让值班人员逐步告别“手抄表”时代。如今,只要坐在电脑前动动手指,油田生产的所有数据乃至管道上的阀门,都能轻松控制。
截至目前,他们已承揽采油五厂、采油七厂、采气分公司等9家单位数字化油田控制系统项目,包含联合站13座、转油站35座、集气站29座、注入站44座、水质站31座和配置站4座等共计150余套站库控制系统。
“今年,我们还将继续承揽油田各采油厂的的数字化建设,努力在‘控制系统PLC国产化产品研发’‘现场点位调试软件开发’等新领域形成更多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先进经验。”PLC控制系统项目组负责人于洪斌表示。
文/摄 本报记者 杨爽 通讯员 侯东旭
智能作业让修井更省力
从“弯腰挂吊卡、甩膀轮管钳、一站站一天”到“井口无人值守、智能一键起下”,从原来的一个班组5人配合才能完成施工到现在1人用遥控的方式就可实现常规作业……数字智能化修井机正在改变传统修井施工模式。
在井下作业分公司修井一大队修井107队的施工现场,一台比常规井架更低更宽的修井机正在进行取套作业,“这台修井机是我们修井107队和厂家技术人员合作研发的全国首套智能取换套修井机,它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我们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我们的施工效率。”作为施工现场负责人的平台长张大金说。
传统的深部取换套施工模式,在施工过程中存在方钻杆、套铣筒等套铣钻具地面输送和起下作业强度大、风险高,套铣进尺慢,班组人员用工多,劳动强度大等弊端。这台数字智能取换套修井机,由地面钻具举升系统、井口钻具上卸扣系统、钻具提升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组成,司钻在司钻房内按下启动按钮,就能实现地面钻具输送、喷涂丝扣油,井口钻具对扣、上卸扣,顶驱钻进、起下管柱等一系列工序,套铣筒起下时间由原来的30分钟缩减至5分钟,裸眼及水泥环套铣钻进效率提升40%,员工劳动强度有效降低90%以上,不但提高了施工安全性,还减少了作业人员数量,真正实现了一键式智能作业,让修井施工更加轻松。
文/摄 本报记者 王延路 通讯员 邹莉娜

员工去哪了?
工程建设公司建材公司预制厂副厂长李树庆像往常一样,对3个主力生产车间进行日常巡视。当走到内防腐车间内除锈生产线时候,发现虽然整条生产线都在平稳低运行,但是原本5个人的生产线现在只剩3个人,还要同时对8根管道进行内除锈工作,这能行吗?人都去哪了?这3个人能顾得过来吗?
李树庆带着种种疑问,找到了车间主任张良超。张良超说:“这是我们刚刚试验成功的数字化内除锈生产线,只需要3个人就够了,我们刚试验完,还没来得及通知您,打算给您一个惊喜呢!走,我给您介绍一下去。”
来到车间,张良超介绍道:“改造该条生产线的目的是减少用工成本提高除锈效率,提高生产安全性。改造后,可同时对8根管线进行内除锈处理,通过数字化自动控制横向移动支撑并联机进行自动上管、下管,利用钢管内壁专用喷丸器(长臂输丸杆弹丸输送)对钢管内表面进行表面处理,清除氧化皮、铁锈及表面附属物,除锈处理后的管线,经检测表面清洁度及表面粗糙度,可满足各种除锈要求。钢管通过喷丸处理后,通过轨道传送至下管平台。此次升级改造既保障了生产的正常运行,又整理了车间现场,给生产车间创造更好的生产环境。与传统人工除锈的不同是清洁度及表面粗糙度达到了标准,同时也大大减少了用工人数,提升了安全性。
通过此次改造减少用工3人,产品一次合格率提升至99.2%,降低因人工除锈不均导致的返修。操作岗位的减少,既节约了生产衔接环节时间和降低员工休息频次,又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数字化生产线安全性高,能减少事故发生频率,对原生产线改动也不大。
文/本报通讯员 陈琦
升级转油站自控程序手动变自动
本报讯(通讯员 刘琳 王子齐)为了实现厂内站场自动化控制系统提档升级,更好地降低一线员工工作强度,2023年,采油九厂数字化运维中心结合生产实际,强化技术探索,组织开展转油站自动化设备PID控制技术研究,实现了部分转油站集油流程、外输流程、掺水流程的PID自动控制。
以前,控制四合一液位、外输压力、掺水温度等运行参数都需要人工手动操作。现在,操作人员只需进入系统,手动输入需要控制参数的目标值,程序便根据PID控制参数自动运行,无需人工反复巡视与操作。此外,该系统在保留原有控制功能的基础上,添加了PID控制功能,可实现软硬件双分路控制,在保留手动控制功能的基础上,增添手动、自动切换实体开关,当自动控制程序出现问题时,通过手动切换实体开关隔离自动控制程序,保障生产安全和系统可靠。自去年10月份以来,该成果已在采油九厂葡西作业区古二转油站正式应用,有效提高了转油站生产参数的控制效率,减少一线员工工作量,通过升级转油站自控程序,保障站场平稳运行,提升技术人员自主运维能力。
多岗位合并 跨职能调控一键解难题
本报讯(通讯员 顾红莉)为解决自然减员、接替不足、用工压力剧增的矛盾,采油二厂第四作业区南四联合站积极探索岗位区域化管理模式。
按照“1人监控、2人巡检”原则,施行“三岗一室”跨职能集中化管理,将注水岗、污水岗、深度污水岗三岗合一。综合考虑“巡检面积、巡检频次、应急处置能力、设备规格化维护标准”4方面因素,通过“理论+实操+员工评价”方式,选取12名技能过硬,责任心强的员工,组建集控班组。自从建立“多岗位”数据信息的集中监控室,岗位员工一改往日上岗奔波于泵房与值班室的工作状态,现在只需一键就能解决问题。员工在值班室就可进行生产操作,对滤罐反冲洗及外输污水量远程遥控,对容器液位、机泵运行设备远程监测及3个岗位日常巡视、水质化验等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通过“多岗位合并、跨职能调控”让生产系统更加独立、工作性质更加集中、岗位职责更加清晰、智能化油田更加突显,为今后数字化站库全面建设打牢基础。
高压部件动态管理系统
台账更便捷
本报讯(通讯员 王书华 孙玮)为了在强化高压部件管理效果的同时,进一步减轻员工工作强度,井下作业分公司特种工艺作业一大队推广应用高压部件动态管理系统,让数字化管理的“红利”有效服务于基层一线。
为保证压裂安全,必须准确把握大队2000余个高压部件的检测周期。每个部件、每用一次,都要在纸质版台账上做好相应记录。1口大型压裂井,最多需日更新100余个高压部件的使用信息。随着施工井口数和记录次数的增多,衍生了台账保存难、记录查阅难、大队直线管理难的三大问题。自从应用了高压部件动态管理系统后,台账就有了电子版的“分身”,每次使用完高压部件后,基层队技术员只要及时把砂量、液量和使用时间录入系统,就可以自动计算出检测周期。一旦“临期”,系统会生成红色预警,哪个“变红”检哪个,省去了逐一对照、手动查找的工作量。与此同时,管理系统还实现了基层队、大队、分公司的一手数据同步,“三重保险”让数字化监测更智能、更安全、更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