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玉 通讯员 王立峰)1月9日,记者从采油五厂了解到,针对浅层套外漏井的治理难题,这个厂自主设计了桥式双卡封堵管柱,截至目前已成功应用5口井,随常规小修作业施工进行,平均施工周期3.6天,实现了对浅层外漏抽油机井的有效治理。
随着开发年限的增长,油田生产井受套管质量等因素影响,套管外漏井逐年增多且以浅层外漏为主,直接影响正常生产。以前,采油五厂大部分浅层套漏井采用套管补贴技术进行修复。采油五厂工艺研究所技术人员孙晓红介绍,套管补贴就是利用膨胀管在套管内壁打一个“补丁”,把漏点堵住。虽然这种工艺能对漏点进行有效封堵,但因为有了“补丁”的存在,套管内径被缩小。
套管内径变小有什么危害?前段时间,这个厂的一口油井套管损坏。令人头疼的是,这口井之前就采用套管补贴技术修复过,并且现在的这个漏点在之前漏点的下方,施工人员只能先用钻头把第一个漏点的“补丁”磨平,才能给下方的漏点补漏,不仅增加了占井周期,修复的费用也翻了一倍多。不仅如此,打过“补丁”的套损井,后续想进行大通径措施同样非常困难。
采油五厂直面困难,积极开展厂浅层套漏井修复技术攻关。技术人员依据外漏点分布及生产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种桥式双卡封堵管柱。桥式双卡封堵封隔器采用两组胶筒设计,设有专门用于洗井的桥式通道,将外漏点包裹在两级封隔器的胶筒之间,胶筒挤胀后紧贴套管内壁,切断了环空内液体进入外漏点的通道,将漏点有效封堵的同时可以通过桥式通道实现油井的洗井功能。同时,该封隔器内通径与常规62毫米油管内径相同,不仅能有效堵漏的同时,也不影响抽油杆扶正器的加装。
此外,与传统治理方式相比,双向防蠕动减载工具还具备伸缩补偿、减载和防旋转三大功能,在保证管柱正常起下和油管锚顺利坐封的前提下,消除生产管柱因抽汲产生蠕动对封堵封隔器的影响,进一步延长封堵有效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