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毫米的距离
○本报通讯员 张悦君
“10、20、30、40……”在周泡一次变电所的检修现场,一群人围成一圈,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场面很是热闹。他们这是干啥呢?原来是“一道数学题”让中油电能供电公司电力设备修试中心检修二队的师傅们来了精神头儿。
近日,在对周泡一次变1号主变110千伏套管进行更换前,检修二队队长刘庆刚便提前掌握了设备信息,了解到需更换的套管“年龄”至少10岁,与现在使用的大多数型号升级、免维护的套管相比,构造上存在一定差异,这是以往不曾遇到的情况。
刘庆刚将情况上报,提前订方案想办法,并与厂家工作人员多次前往现场实地考察,对引线长度进行专业测量。然而,测量结果着实让大家犯了难——引线插入导电杆下半部时长度不够,仅差40毫米的距离。由于110千伏引线不能带接头,如何“满足”这40毫米的距离便成了大伙儿围在一起讨论的重点。
这40毫米让刘庆刚之前设想的方案“寸步难行”。头一回遇到这样的“数学题”,检修二队的员工顿时来了兴致,有的拿着笔在本上边写边算,有的则颦眉蹙额口手并用,手算、口算都不得力时还请来计算器帮忙。时而陷入沉思,时而激烈讨论,从现场认定、实际适用、测量标准等方面互相交流看法和思路,得出的结果不同便会争得面红耳赤。
大家对处理方式和相关依据进行各自阐述后,实施方向也逐渐明确,经过综合考量,形成了最佳解决方案:将导电杆的下半部两侧破开,给引线留出足够的伸展空间,保证长度足够。
方案确定后,刘庆刚开始安排人员测量尺寸,提前规划好导电杆两侧角度方位。
“慢、慢、慢,不要着急!”“注意控制好角度!”大家相互配合,找准位置,掌握好力度确保距离精准。
经过一整天的“冷气洗礼”,员工们被冻得手不听使唤,但为保证身体平衡及手部动作稳定,他们咬牙坚持,每一处细节、每一个动作都做到精益求精。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日落西山时,这短短40毫米的距离终于被成功制服。
“白毛风”里投新井
○本报记者 薛丹 通讯员 陈宇
近日,呼伦贝尔大草原突降暴风雪,然而“白毛风”也挡不住呼伦贝尔分公司贝16作业区全力组织新井投产的脚步。
7时刚过,贝16作业区经理方伟、生产副经理陈宇驱车赶往霍3-3区块两口新井的投产现场。虽然前一天晚上生产会已详细安排了投产各项工作,但他们还是放心不下。
抵达现场后,他们立即组织投产工作。员工们先用泵车对新管线进行扫线,确保无杂物。同时,将环放空和连环时间衔接好,杜绝等停,避免时间长发生冻堵。11时,两口井管线碰头焊接完成,他们详细检查了焊接点、组合阀,确保无渗漏,并督促采油队加盘根时填加润滑油,防止初期干磨。
14时,所有前期工作完成,按顺序自末端井逐井启抽,两口新井各部件运转正常。他们在现场又观察半个小时,直到16时确认生产一切正常后才放心回到作业区。
老井超产2287吨
本报讯(通讯员 李婷)2023年,采油五厂第三作业区通过技术工艺提升、管理强化,更好发挥出了老井产量“压舱石”作用。
坚持优化调整,改善开发效果。这个作业区加强注采系统调整、长关井综合治理、低效井个性治理等工作,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2000余口油水井的现场资料常态化检查,确保数据准确率和及时率。尤其针对水井欠注和注采不完善等问题,治理了127口不吸水井,治理后累计恢复注水1.5万立方米,为老井稳产蓄力。
注重精细管理,提升工作质量。他们以精细管理为抓手,严密资料录取环节,加大抽查力度和井站巡检力度,严格落实作业区机关分区包片、基层班组定时联动巡检制,坚持雪后井站“再检查”、计划方案“多审查”、措施执行“勤巡查”,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处理故障井。同时,加大油水井措施抢产力度,对油井进行措施增油,水井进行措施增注,组织技术管理室制定油水井增产增注措施,科学安排压裂、补孔、换泵工作量,2023年实现老井超产2287吨。
用心办“食”事
本报讯(记者 王玉 通讯员 马思明)“现在去食堂吃饭就像开盲盒,每天都有新饭菜可以选择。”1月12日午饭时间,在食堂打饭的采油十厂第七作业区注采2班员工刘强开心地说。
一汤一饭是关乎员工幸福指数的大事。第七作业区党委将关心员工就餐、提升饭菜质量作为“我为员工群众办实事”的重点工作之一,抓实抓细。
为提升员工食堂餐饮服务水平,第七作业区党委一方面“走出去”,向兄弟单位学习餐饮管理经验;一方面“沉下去”,向基层员工和食堂管理员们寻计问策,了解一线员工对餐饮服务的不同意见和建议。
党员、队干部带头帮厨,确保大家准时吃上可口的饭菜。食堂还随着季节变化,根据员工需求,不断翻新饭菜花样,满足员工的不同需求。目前,正值寒冬,大家都爱吃热乎乎的面食。为此,食堂还增设了牛肉面、刀削面、猫耳朵等面食,受到大家好评。

采油三厂第三作业区强化值班值守,加强风险隐患排查,特别对高产井、重点井包保到人,加密巡检次数,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强化各项生产故障逆向跟踪、复查,切实做到“谁主管谁负责到底”,确保安全生产平稳运行。
图为第三作业区员工在仔细检查二合一加热炉的掺水流量和温度。
本报通讯员 李鑫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