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务环保公司水务环保研究院环境监测评价室创新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杨爽 通讯员 陈紫君
环保产业收入从2018年的670万增长到2023年的8202万,暴增了11倍。
业务领域从以水质检测为主业,到向气、土、固废、噪声等环境监测全领域拓展。
核心竞争力从最开始环境监测技术“一穷二白”,到成为中国石油首家获得土壤和地下水检测资质的单位……
干出这份亮眼成绩的,并非是千人以上的中小企业,而是来自水务环保公司水务环保研究院环境监测评价室,一支现在仅有46人的小团队。
不禁引人深思,这支开辟出环保产业新天地的“黑马”团队是如何崛起的?缘何发展如此迅猛,实现业界领先的?
“这些年,我们一直把服务绿色油田发展,担当油田环保大责,作为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主战场。”水务环保研究院院长许成君说。
随着近年来国家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监管执法尺度趋严,油田环保压力骤增。“作为大庆油田环保监测评价机构,过去我们一直以水质检测为主业,国家‘水、气、土’三大十条等生态保护政策陆续出台后,如果我们不能与时俱进地拓展监测资质能力,那么就可能被时代淘汰。然而,当年很多环境监测领域都还是空白区,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创造属于自己的‘经验’。”水务环保研究院环境监测评价室主任袁野回忆说。
让袁野记忆犹新的是:在VOCs检测启动初期,遇到了采样方式无规范、监测技术不成熟、监测质量不稳定等诸多业界难题……有一段时间,他带领科研骨干成立5个攻关组,开展课题攻关,逐个文献对比,逐条问题分析,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他们研究讨论160余次,修订实施方案12个,先后攻克了5大技术难点,最终形成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项目)实施技术规范》《设备与管线组件密封点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速率的测定包气袋-吹扫法》两项油田级企业标准,填补了集团公司排放速率检测技术领域空白。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研制的现场采样集成装置,使检测准确性提高5%,灵敏度提高1%,处于业界领先地位。
这项技术的突破,不仅为这个团队日后在大庆油田顺利开展环境监测业务赢得了信誉,也让他们找准了自身的发展定位:聚焦油田环境监测新领域,立足绿色油田建设的重点、环保治理的难点,抓住环保产业窗口期,倾力打造环保产业新的增长极,成为油田环保监测领域的中流砥柱。
服务油田环保,人才是关键。近年来,随着监测领域不断扩大,新业务不断拓展,急需全员学习新业务,提升新技能。对此,他们调动起全国资源,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努力搭建人才培养“成长梯”。
“我们通过与中石油环保技术研究院、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哈工大等科研院所建立联学共建,引外智带课题进部室,着重在环保技术研发、人才双向培养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水务环保研究院副院长王芳介绍说。同时,他们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相结合的导师带徒形式,通过实施目标管理、课题负责、跟踪评价等机制,做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新老共促。
任佶师徒就在薪火相传中获得了“双提升”。师傅任佶研究的《密封点VOCs排放速率检测》现场采样集成装置,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徒弟隋洋洋研究的《提高固定污染源废气中颗粒物标准偏差》获黑龙江省QC成果一等奖。
为进一步激发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还围绕“水、气、土”环境监测治理技术领域开展劳动竞赛。在揭榜挂帅擂台赛中,擂主闫志坤顶着无可用技术、无成型设备、无成熟经验的压力,组织科研团队开展了含油污泥处理技术研究,全程记录参数,分析数据,3年行程8万公里,累计采样2800多次,检测指标3万多条,研发出了含油污泥出料冷却、防结焦刮渣等技术,解决了含油污泥处理效率低、成本高等业界公认难题。
跬步千里,积微成著。几年来,他们先后参加了松花江水污染、乘风湖污染、安肇新河污染等重大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工作,并与大庆市人民检察院建立公益诉讼生态环境检测联合实验室。同时,他们成功中标川渝流转区块天然气检测等业务,挺进了胜利油田、四川石化、新疆等环保领域,业务版图覆盖到9省50个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