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分公司“扭亏为盈”三年行动圆满收官侧记
〇本报记者 薛丹 通讯员 姜李娜
今年年初,呼伦贝尔分公司2023年年度报告亮相——即使面对2023年平均油价同比下降的挑战,依然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彻底摆脱了亏损困境。
三年时间,他们实现了产量效益“三连增”,投资成本“三连降”,不仅在2022年一举扭转连续亏损的被动局面,更在2023年持续保持盈利势头,逐步形成了适合海拉尔油田的精益化管理模式。
那么,这个曾经一度深陷亏损泥潭的企业,究竟是如何精准解题、逆袭翻盘的呢?
●破题——
顶层设计发力,一张蓝图绘到底
油田领导到呼伦贝尔分公司调研时,曾着重强调“效益指标”在油田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此,该公司针对连续亏损实际,刀刃向内全面调查找难题。
通过深入分析盈亏平衡关键要素,他们明晰了产量与成本不匹配、收支不平衡、产能建设投资偏高等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顶层设计”成了扭亏关键。随即,他们召开扭亏解困务虚会、研讨会和推进会,编制《“扭亏为盈”三年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年度提质增效实施方案》,制定“一年减亏、两年平衡、三年盈利”工作目标,明确重点工作及实践路线。
想翻盘,必须思想上先打赢“扭亏战”。该分公司领导班子深入一线,讲形势、话发展、谈路径、传压力,引导基层员工在扭亏攻坚战中“唱主角”,推动经营理念由“重产量”向“产量效益并重”转变、由“传统管理”向“精益管理”转变、由“开发油田”向“经营油田”转变,以思想大转变促进工作大提升。
“我们从储量提交、原油上产等七大关键环节发力,坚持工程思维,开展一体化管控,不断实现提质增效工作实现从弱到强、由虚到实,实现产量效益‘四连增’,投资成本‘四连降’,提前一年实现扭亏解困。”该分公司总会计师周春江说道。
●解题——
靶向攻坚发力,开源节流双引擎
扭亏解困并非易事。如何拉短板、固长板、补漏洞,实现盈利?2023年,他们提出了打造提质增效“精进版”这一目标。
开源上,呼伦贝尔分公司向增储上产、资产运营要效益。坚持甲乙双方同心同向、协同发展,深化一揽子运行保障和一体化技术攻关,促进钻井周期缩短、成本降低。“我们充分把握油价利好时机,推动原油增产增销,并大力盘活低效、闲置资产、节约设备支出、实施资产报废,折旧折耗控减,三年来,低负效资产占比下降4%,资产管理更趋优化。”该分公司财务资产部主任于衡岩说。
节流上,呼伦贝尔分公司向投资管控、成本压降要效益。2023年年初,该分公司以探索构建红色网格治理模式为契机,将提质增效组织机构、目标、职责与红色网格有机融合,明确责任清单,将任务目标分解到各级网格中去,建立责任清、全覆盖、无死角的网格管理模式,实现全员参战,并明确各级责任及进度要求,持续开展关键指标监测,定期进行排名通报,确保提质增效工作职责明确、指标受控。
在各路严把立项关口、加强概算审查、强化过程管控、严格结算下,油气勘探开发、隐患治理和高效项目得到有效保障,取消、暂缓实施低效项目18项,三年来,合计控减投资14.31%,“低成本发展”成果进一步夯实。
●创题——
管理创新发力,过程管控赋新能
经过近二十年开发,海拉尔油田已进入稳产瓶颈期,规模增储、效益建产难度越来越大,该分公司主动将“持续盈利”课题摆在面前、创题追进,将“PDCA”循环管理方法运用到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逐步形成了适合海拉尔油田的精益化管理模式。
呼伦贝尔分公司确定了“增加内部利润、保持现金流为正、提高净资产收益率”3项目标和“降低成本、增产增收、增加SEC储量、合理投资、优化资产”5大要素,压茬推进扭亏为盈三年行动方案和提质增效工作计划,抓实增加SEC储量、增加原油产量、增加经营收入、控制投资、控制成本、优化资产结构的“三增两控一优化”6大重点工作、25项具体举措。
他们坚持事前算赢、指标分解、跟踪写实、分析预警、中期调整、结算控制、对标分析、优化立项等措施,全过程跟踪分析,寻找立项最优解。
“为确保管理循环到位,作为油田首批‘油公司’模式改革试点单位,我们积极实践‘全员承包制’、坚持‘市场化’运行,不断加快‘数字化’转型,基层管理水平、生产运营效率持续攀升。”该分公司副经理张增政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