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严与实

2024-01-29 08:28:05 

一枚万用表的“伊拉克之旅”

1月18日一大早,伊拉克鲁迈拉项目RU-591井现场,钻探工程公司钻井二公司DQ1202队电气师王洪岩就穿梭在营区和井场各个区域。

冬天的伊拉克温度并不低,王洪岩逐一检查着各个电气设备设施,小到接地线,大到顶驱电机,他摸高爬低、不厌其烦地测试着各项电学参数,工服上也渐渐浸出了一片汗渍。

工程师黄远超趁他休息时赶紧凑到跟前与他沟通工作。不经意瞥到他手里的万用表,不由失笑,“王哥,这就是那时候带上来的?”

王洪岩笑道:“没错,瞧,正好用上了。”

此次来鲁迈拉项目现场时,王洪岩和黄远超等几名队友结伴而行,到了北京大兴机场,去往安检区时,王洪岩排在一行人的最后。行进中,王洪岩的行李箱轱辘一直发出一种不堪重负的转动声,还不时从箱子里传出沉闷的叮当声。这一情况也引起了安检人员的注意,当即让他打开行李箱接受检查。

王洪岩费劲儿地拎抱着行李箱,拉开拉链。入眼的是整齐地摆放在箱子中间的钳子、万用表、电气元件等一些电气师的常用工具,边边角角则挤着衣服、咸菜等日常用品。

王洪岩和安检人员解释道:“这是我用着称手的工具,方便在海外打井用的。”

从国内往海外背工具是钻井二公司海外人的传统,从活塞胶皮到日常用具,都曾出现过在他们的行李箱里,修旧利废用到过,零件补充用到过,他们牺牲自身“小空间”以换取更大的“回报率”。

本着严细负责的工作态度,王洪岩已在岗3个多月,虽然工作多有重复性,但他一直脚踏实地,从思想到行动,展现出攻坚克难的决心和勇气。

文/本报记者 赵楠 通讯员 蒲秀莉


水井修井人敢啃蒙古“硬骨头”

“要啃就啃最硬的骨头。”这是水务环保公司水文地质公司修井工程部的水井修井人最响亮的口号。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去年8月份,修井工程部承接了蒙古国塔木察格油田13口水源井的维修任务。当时,蒙古国当地的平均气温超过35摄氏度。“在狭小潮湿的井房内站上几分钟,汗水便顺着安全帽往下淌。”党支部书记李丙志回忆说,“温度高,那都不算事儿,我们将开工时间提前至早6点、收工时间延后至晚8点,合理利用早晚低温时段提高工作效率。”

“要说困难,还真有,就难在施工任务中的那4口超深井,最大井深达到500米。但我们空压机工作压力小、冲砂油管细,冲砂作业时频繁遇到冲砂难、冲砂管堵塞等问题,施工难度很大。”

为了啃下这几块“硬骨头”,李丙志和副队长吴宏伟也顾不上高温的炎热,他们天天蹲守在井场,与大家反复研究解决办法。“要是在国内,这问题一准难不住我们,关键是在蒙古国,人员和设备都不足,如何才能不耽误工期,又快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李丙志回忆说。在井场多日观察后,他们发现一旦把冲砂笔尖长度和混合器的位置进行适度调整,那么冲砂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于是,他们通过改进冲砂笔尖长度、调整混合器位置、从井口往地层大量补水等措施,顺利完成了超深井的施工。

同时,他们还在冲砂喷头出口处焊接了螺纹接头,通过软管将废水排放到水罐车中,再运输到甲方指定的废液回收池进行排放,有效地保护了蒙古草原环境。

文/本报记者 杨爽 通讯员 刘韧


雪后华北大地上的勘察脚印

1月15日,距离春节还有24天,井下作业分公司华北项目部接到吉深11-7A平台、吉深12-6平台施工备料的工作任务,此时正在大庆休假的物料管理干事张彪接到项目部通知,立即联系保障队归岗做好接料准备,并毅然返回驻地。 

17日,一夜之间驻地外的山上被盖上了一层银白。

“哥,咱们今天还去勘察接料场地吗?山路可不好走呀!”电话那边传来保障队队长急切地询问。

“今天必须上山,我带上两把铁锹,你把车胎防滑链装好。只有预先勘察好场地,才能精准的计划存料数量和场地布局。”张彪坚定地回答。

从驻地出发这条蜿蜒曲折长达50公里的上山公路并不好走,原本1个小时的车程硬是开了3个小时。

“车不能再开了,路面坡度大,车胎打滑不安全,我们徒步前进。”张彪看着眼前陡峭的山路说。

长达7公里的进料场路,他们挥舞着铁锹开路,无数次滑倒,脚磨起了泡,咬着牙坚持走。

整个料场分上、中、下三层,通往这三层的路只有一条,虽然坡度不大但仅够一台挂车通行,如此复杂的场地不但要考虑能存多少物料,更要留出充足的车辆通行空间。

两人严格按照煤层气分公司对料场分垛清楚、苫盖美观、车辆通行顺畅的要求,拿出第一套方案,三层场地仅能存6000立方米的物料,如此布局不但无法充分的利用料场内的空间,也很难满足双平台压裂施工连续性的要求。

于是他们迅速转变思路,一个“用量大的支撑剂不分垛,用量少的支撑剂集中分垛”的方案诞生,不但充分利用了场内空间存料,也兼顾了各种车辆的顺畅通行。这个方案将存储容量扩大至7000立方米,能够有效减轻施工过程中接料的压力,也能保障双平台压裂施工的连续性。

张彪向甲方详细汇报两个方案后,甲方充分肯定了第二套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也对大庆井下雪后及时勘察料场并详细反馈信息予以高度赞扬。

他们提前两天完成料场的勘察工作,并详细上报了接料计划,赢得甲方认可并率先拿到进料权。

文/本报记者 王继红 通讯员 叶菲


曹妃甸18.9米的“案子”破了!

“这测的深度值是出来了,但和作业队提供的深度差18.9米,咱必须弄清到底是啥原因导致的!”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第十一大队测井三队C2879班组操作员林宇紧盯显示器说。时间的指针指向凌晨2时,C2879班组仍然在河北省曹妃甸执行校深测试任务。

18.9米,正好是两根油管的长度,根据以往经验,班组初步猜测是当时负责施工的的作业队多下放了两根油管。“就直接告诉作业队这个结果?”林宇的脑海中刚刚闪现了这个念头,但又马上被自己否决了。随后,他们决定复测一遍,来验证录取的深度值。

仪器下行到了井下预定深度,操作员劳鹏程熟练地给仪器供电、调整参数,随着电缆缓缓走动,一条条曲线也跃然于屏幕上。通过跟蓝图对比得出准确深度后,确定复测结果与首测一致。

“咱们测的没问题!”劳鹏程一句话在寂静的黑夜格外响亮,也惊得在一旁等待结果的作业队技术员睡意全无。

作业队技术员三步并作两步跑向营房查记录。返回测井车时羞愧地说:“我又数了两遍,确定是多下了两根油管。你们真是帮了大忙了,避免了一起生产事故发生!”寒夜中技术员竖起的大拇哥格外耀眼。

“数据没问题,18.9米的‘案子’破了!这回咱可以安心地起电缆收摊儿了。”带着喜悦与疲惫,C2879班组返回了驻地。

文/本报记者 周娜 通讯员 芦柏丽

热门推荐
我身边的严与实 2024-01-29 08:28:05
写在前面 2024-01-29 08:24:47
基层报道 2024-01-29 08:19:42
新年要有 “新操作” 2024-01-29 08:18:22
二版图片新闻 2024-01-29 08:1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