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甘肃印发《贯彻落实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精神若干措施》,要求省发展改革委组织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全省营商环境评价,评价结果计入各地年度高质量综合考核成绩。
文/本网特约评论员 秦信芳
本月,甘肃印发《贯彻落实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精神若干措施》,提出打造“办事更高效”的政务环境、“企业更满意”的政策环境、“配置更合理”的要素环境、“支撑更有力”的设施环境、“活力更充盈”的产业环境、“关系更优良”的政商环境、“监管更有效”的法治环境等若干措施。同时,要求省发展改革委组织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全省营商环境评价,评价结果计入各地年度高质量综合考核成绩。
甘肃出台的这些措施,涉及“七个环境”的每一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目标,明确了责任单位。
日前,甘肃省设立了兰州、庆阳等15个监测站,选取方大炭素、兰州太宝制药有限公司等136家企业为监测点,建立健全贸促系统营商环境监测体系。甘肃省还与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合作,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营商环境调查工作,并形成2022年甘肃省营商环境调查报告。
甘肃贸促系统选取136家企业为监测点,避免了在营商环境监测上,有关方面既当运动员也当裁判员的弊端。这么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营商环境的优劣,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冷暖自知,也最有发言权。企业相当于敏于感知营商环境变化的“温度计”,把营商环境监测点设在企业,以此为观照,有关方面就能如实了解企业的感受与评价,及时总结梳理优化营商环境上的得失,发现整改问题并推动政策完善。
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措施,是优化营商环境的第一步。对甘肃省《若干措施》来说,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措施出台了,在落实过程中,如果不能对这些举措的“落地”情况进行客观、准确地评价,就难以掌握相关举措的落实进程和实际效果。去年,甘肃省委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北京民生智库等机构专家组成了评价团队,开展甘肃省2021年营商环境评价工作。评价采用《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18个一级指标和87个二级指标,同时结合参评市州、兰州新区和省级相关部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情况和社会反响,构建了一套综合量化评价办法。
由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全省营商环境评价,鉴于其相对独立的立场,可以从制度设计上保证评价结果客观、公正。由于营商环境评价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牵涉到多方面的信息和细则,政府相关部门要为其顺利展开工作提供制度保障。比如说,相关部门应加大相关政务信息的公开力度,便于第三方评价机构能依法依规查阅有关数据,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公信力,发挥好营商环境评价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当然,对第三方评价机构来说,同样需要将评价过程置于阳光下,让评价过程公开、透明,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这样得出的评价结果,也必然是令人信服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进行营商环境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发全省各地各部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动力。如果评价结果得出后只停留在纸面,或束之高阁,那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反之,如果营商环境评价结果能够发挥“催化剂”的作用,就能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明确和压实属地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工作保障机制,督促各级政府、部门真正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优化营商环境。
按照《若干措施》的要求,组织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全省营商环境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计入各地年度高质量综合考核成绩,这就使营商环境评价结果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转换成为推动各地改善营商环境的驱动力,将极大地调动起各地各部门将相关措施落实、落细的积极性,把落实各项措施的“功课”做足,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让营商环境评价真正起到激发地方政府改革动力、促进营商环境加快改善的“风向标”和“指挥棒”作用。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场关乎思想观念、治理效能、能力作风的深刻变革。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全省营商环境评价,倒逼各职能部门消除加速发展的“堵点”、干事创业的“痛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潜力,必将为推动甘肃高质量发展筑就坚实的基础。
编辑:李敏
责编:张剑利
主编:王生朝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