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连片的树林,谁能想到多年前这里还是风沙肆虐的‘石头滩’”甘州黑河林场场长蒲兴元站在茂密的树林旁,语气里满是感慨。这片曾被采砂活动蹂躏得千疮百孔的土地,如今已成为郁郁葱葱的林海,每一片新叶都在诉说着生态修复的奇迹。
在河西走廊的腹地,张掖市甘州区正以法治为墨、以实践为纸,在戈壁荒滩上描摹生态保护的答卷。从黑河林场中“补植复绿”的司法修复基地,到山丹马场“就地开庭”的巡回法庭,当地用一项项扎实的司法创新,写下生态保护与法治建设交融的生动注脚。
从“生态伤疤”到“林海绿洲”:补植复绿护航修复之路
张掖市甘州区黑河林场内,一排排苗木正迎风生长。很难想象,这片生机盎然的林地,曾因无序采砂采石留下一道道“生态伤疤”。如今,黑河西岸甘州段6万亩人工林蓬勃生长,2000余株防护林苗木在此扎根,昔日戈壁荒滩蜕变为绿色家园。
这场生态蜕变背后,不乏法治力量的护航。2021年,甘州区黑河林场多了一块特殊的林地——“涉林案件生态修复补植补种基地”。这是甘州区人民检察院联合区法院、市公安局甘州分局、区林业和林草局、区青绿林草投资公司共同搭建的司法修复平台,专门针对涉林案件开展生态修复工作。
甘州区黑河林场涉林案件生态修复补植补种基地。资料图
“以往部分涉林案件中,存在违法行为人没有合适地块补种、树木栽种后管护缺失导致成活率低等问题。”甘州区检察院干警李文娟说,该基地由区青绿林草投资公司代为履行涉案补植补造任务,通过签订代为履行协议、缴纳补植补造费用等方式,确保生态修复落到实处。
“补植复绿是通过法律手段将生态修复责任落到实处,每一起案件都是生态保护的生动教材。”李文娟说,该基地以“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社会化治理+多元化协作”的模式,让破坏生态者承担修复责任。截至目前,已代为补植苗木500余亩。既惩治了违法犯罪,又实现了生态修复。
从“奔波诉讼”到“就地开庭”:巡回法庭守护草原生态
“过去农牧民遇到纠纷,要跑很远去打官司,现在法庭就在马场上。”祁连山林区法院副院长陈海军介绍,为进一步加强祁连山生态环境司法保护,解决农牧民群众因交通不便、路途遥远带来的“诉讼难”问题,2021年6月,祁连山林区法院在山丹马场设立巡回办案点。
祁连山林区法院山丹马场巡回办案点。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玘云摄
该办案点设有一个审判法庭、一间调解室和一个办公室,并配有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各一名。通过“12368”服务热线、跨域立案、网上立案的方式,受理山丹马场自然保护站辖区内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以就地开庭、当庭调解、当庭结案的审判方式,及时有效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自巡回办案点设立以来,受理各类案件11件。
近年来,祁连山林区法院结合辖区地域特点,设立了8个巡回办案点。通过优化诉讼程序、简化诉讼流程、就地审理等方式,提高诉讼效率,减轻群众诉累。创新“巡回审判+普法”模式,对失火、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等典型案件进行现场释法,用小案例讲述大道理,进一步增强农牧民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法治意识,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守护一方”的生态司法效果。
巡回办案点的设立,不仅打通了司法为民的“最后一公里”,更通过案件审理强化了群众的生态法治意识,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草原深处落地生根。
从补植复绿的生态保护,到巡回办案的为民情怀,张掖正以法治智慧与司法担当,筑起一道坚实的生态法治屏障。
记者:张玘云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