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 | 盐都非遗】五宝草把龙:稻乡舞动的千年图腾

2024-01-17 20:07:26 


自贡网记者 周嘉 图/文 余耀/视频剪辑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四届天府文创大赛暨红色文创大赛上,自贡市贡井区五宝镇的草编《二龙抢宝》摆件荣获金奖。这两条用稻草编扎出的龙活灵活现,出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宝草把龙”传承人叶正宣之手。

“草把龙”自唐代起源发展至今,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在五宝镇,舞草把龙从最初作为祈雨、祭祀祖先的一种仪式,逐渐演变为一项民俗文娱活动,在这片乡土上延续了一年又一年,沉淀下独特厚重的文化韵味,蕴藏了深刻隽永的历史印记。

叶正宣草编作品《二龙抢宝》

溯源:一条“穿越千年”的龙

每到丰收的季节,金黄色的稻浪中央,一条以稻草编制的草把龙,跟随鼓点的节奏昂头游走。在舞师的配合下,龙身时而高耸似飞冲云端,时而俯冲蜿蜒腾挪,仿佛拥有了生命。

这是五宝镇庆丰收时节的标志性民俗活动——舞草把龙。

五宝镇是嵌于四川盆地南部丘陵之中的一个典型农业大镇。而草把龙的起源,正是千年农耕文化的产物。

据传,草把龙最早出现在唐代中宗时期,民间干旱时的祈雨仪式上。历史上种植水稻是靠天吃饭,农民们都盼望风调雨顺,若遇天旱必舞龙祈雨。

岁月悠悠,烟火年年。在五宝大地上,取材天然的草把龙就像乡民祈求平安、团圆、丰收的愿望一样质朴,将人们的一缕乡情,拉得绵长悠远。2009年,“五宝草把龙”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项非遗的第四代传承人叶正宣,12岁时就被舞龙游走的气势所震撼、吸引,随即跟随父亲开始学习草把龙的扎制技艺、舞龙技巧等。作为一项独门绝技,“五宝草把龙”的编扎技法在叶正宣一辈有了很大改进,不仅整体形态更加生动,龙头的编扎也非常精致。

“草把龙表演形式多样,有飞龙腾空、龙游浅水、回龙戏尾、滚龙抱柱、盘龙拜星等花样,造型美观大方,舞姿刚劲奔放,再配以喜庆的锣鼓打击、唢呐吹奏等,很有气势。”叶正宣说,一条13米长的草把龙,舞师通常有7个人,分别控制龙头、龙身、龙尾和龙珠。舞动时龙头必须保持高高在上,绝不能低头,龙尾动作也要与龙头呼应,始终“摇头摆尾”。

五宝社区党委书记、五宝舞龙队队长龚丽涛2004年牵头成立了五宝镇首支舞龙队。这支队伍目前已经聚集了40多个成员,全部来自当地的个体工商户、退休职工、村民、居民、社区干部等。

“一条13米的草把龙大约有40公斤重,舞动的时候,要灵活掌控顶着龙身的竹竿,对舞师臂膀的力量要求很高。”在龚丽涛看来,舞草把龙不仅是一项民俗表演,还是一项体育运动,能够强身健体。

于五宝人而言,最值得骄傲的是,这一传统习俗仍旧在当地延续并活跃着。舞时锣鼓齐鸣,唢呐高奏,让人流连忘返。龙到之处,围观者大开眼界,舞师在众人的喝彩与掌声中更觉畅快淋漓。

精品:一条“脱胎换骨”的龙

1月6日,小寒时节。农历新年将近,今年78岁的叶正宣正坐在家中,有条不紊地为镇上迎新春活动做新的草把龙。

记者观察中发现,叶正宣手上全是厚厚的痂。“稻草叶子很锋利,一不留神就会被割伤。”他说,扎草把龙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当心,特别是做主干的时候,因为是用竹架和铁丝做骨架,双手经常被戳出血。“出血了用纸一包,血止住了又继续做。”长年累月下来,他的双手已是新痂叠旧痂。

编扎草把龙的叶正宣

五宝草把龙的选料称得上是“挑剔”,起初供筛选的稻草至少需要75公斤,且稻草要长、颜色要鲜、成色要新。除少量辅助材料外,草把龙从头到尾全用稻草构成,保持“本色”。叶正宣介绍说,他现在编制的这条草把龙有6节腰身,每节环环相扣,再加首尾,共计8节,整条龙制作下来需要半个月左右。其工艺要求之细可见一斑。

叶正宣回忆说,刚解放时,作为五宝草把龙第三代传承人的父亲曾在当地云峰村舞动“草把龙”庆祝,那舞动龙头的飒爽英姿从此深深印刻在了叶正宣心里。他也想和父亲一样,用巧手扎龙、用强劲的手臂舞龙。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叶正宣很快学到了草把龙的扎制技艺精髓,也掌握了一定的舞龙技巧。

草把龙的扎制工艺非常复杂,整个过程要用到编、织、镶、绕、缠等十多种手法。“龙头是整条龙最难处理的部分,要传神、形象,不下点功夫不行。”叶正宣说,龙头主要由眼、角、须、齿、舌、上颚、下颚、龙角、胡须、鼻组成,必须给人鲜活和气势非凡的感觉。而在编扎龙身的时候,稻草的节要对齐或呈规则变化,一草一扎,环环相扣。“等龙尾也编好了后,再把龙头、龙身、龙尾总装好,一条草把龙就成型了。”

一根根普普通通的稻草,经过叶正宣的巧手编扎可谓“脱胎换骨”。组装好的整条龙仿佛随时可以腾云驾雾,被誉为“全国屈指可数的以稻草为主要原材料制作的草龙艺术精品”。

传承:一条匠心守护的龙

五宝草把龙的编扎技艺,在叶氏家族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了四代,叶正宣也已和草把龙相伴了66年。但放眼自贡,目前能完全熟练掌握草把龙编扎技艺和精髓的,仍只有叶正宣一人。

“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怎么办?” 说到这里,叶正宣的眼睛湿润了,他说,此前五宝草把龙已经历过两次面临失传的局面,他不想这项技艺断在自己这一辈。

叶正宣说,草把龙舞起来虽然精彩壮观,但比较笨重,走乡串户很不方便。在清代末至民国期间出现了第一次失传的危机,是他的祖辈对技艺代代相传,使草把龙在自贡民间保留了下来。当年,叶正宣的祖父叶庭藻在曾祖父叶朝泰手里学到了草把龙的编制技艺,后经父亲叶育荣、堂兄叶汉光三代传承,最终祖传的手艺交到了叶正宣手里。可正当叶正宣深研草把龙技艺兴趣正高的时候,中国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后又受种种原因影响,草把龙销声匿迹达四十多年。

直到2005年春节前夕,一次偶然的机会,当地政府相关负责人得知叶正宣会扎龙后喜出望外,并鼓励、支持他再次编扎“阔别”乡亲们已久的草把龙。那一年,当叶正宣精心编扎的草把龙再次舞动于五宝镇街头,年长的群众无不感慨:“回来了!终于回来了!” 

草把龙舞起来(四川在线记者 秦勇 摄)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只是学习舞龙,编扎还是我包办。连我儿子都还没有学精。”如今,叶正宣正面临着这样的一个困境:尽管早已打破“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规矩,但草把龙编扎技艺传人依旧难找。

叶正宣无奈地说:“收个徒弟太难了,做这活累人不说,还挣不到多少钱,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了。”他希望祖传技艺除在家族传承外,还能吸引更多的当代年轻人关注并参与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不让草把龙编扎技艺失传,已近杖朝之年、文化程度并不高的叶正宣,除了倔强地坚持扎龙,去年还在数十页发黄的信纸上写下了近万字的《叶氏草把龙故事》,记录下了五宝草把龙的历史渊源、早期传承、编扎工艺以及收藏和保管等内容。

“这对别人来说是一个非遗项目,可对我来说是生命的一部分。”叶正宣说,“在我有生之年,我会一直守护着它。”

【采访手记】

非遗传承难,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即便面临着诸多困难,78岁高龄的叶正宣并没有放弃让草把龙传承发扬下去的信心和努力。这一点,令记者不仅感动,而且敬佩。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定是失去了它原始生长的土壤和时代。所以,每一位非遗传人的坚守都是寂寞的、可敬的,正因有了他们,我们才能在生活中看见历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滋养中走向未来。


编辑:汪梦婧

责任编辑:陈继东

编审:舒旭晖

来源:自贡网


热门评论
打开成都高新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新闻
【寻迹 | 盐都非遗】五宝草把龙:稻乡舞动的千年图腾 2024-01-17 20:07:26
川渝如何抓住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机遇奔赴“第四极” 2024-01-17 20:05:52
四川小菌菇走出国门 中越(成都-越南)冷链班列首发 2024-01-16 20:10:29
“德阳造”国内首支可回收风电叶片成功下线 2024-01-16 20:08:44
川西虽美,如厕不便?这一问题将更好解决 2024-01-16 20:05:45
汛期被淹没,枯水期耕作?看长滩镇千亩中坝湿地如何变身“蔬菜聚宝盆” 2024-01-16 20:02:46
听见资阳的声音 2024-01-16 20:01:13
行走都市圈|仁寿来了200多个汕尾人 2024-01-16 19:58:09
推进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给镇村发展带来哪些变化? 2024-01-16 19:55:27
74×38=成都春熙路“最强女团” 2024-01-15 19:12:47
没看够!下载个成都高新呗!
成都高新 有态度的新闻 立即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