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石油“医生”如何“包治百病”!

2024-01-10 07:24:23 

将患有“强直性脊柱炎”的杆基扶正,为“贫血井”做“微创手术”,用稠油热采技术助力“高血脂”油井的开采,用镍基双金属复合管全自动焊接技术巧治“血管瘤”……作为一个开采60多年的老油田,大庆油田在保持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难免会遇到储采失衡、开发难度增大、自然递减加快等问题,油水井也会突发各种“疾病”,各路精英纷纷化身石油“医生”,集思广益对症下药,以科技创新护航油田高质量发展。

都说,“石油工作者的岗位在地下,斗争的对象是油层”。井下的情况错综复杂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啃下一块块“硬骨头”,石油“医生”不畏艰难,有效结合油田生产需要,为各种疑难杂症“开药方”,不断研制新工艺,推广新技术,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守护油田“健康”,为高效运行筑牢根基。

今天,跟随记者的脚步,一同看看石油“医生”又用了哪些特殊工艺,治疗了多少“病症”吧!

(执笔 周娜)



病症:“强直性脊柱炎”

治疗方案:土方支撑+粘合剂补漏

出镜单位:中油电能电力运维分公司电力运维十部

“咱们就在这片池塘上开始准备作业,给吊车扶正杆体留出充分的安全操作空间。”2023年12月15日7时许,在朝阳沟电网朝三朝二联络线34号杆旁边的池塘上,中油电能覆盖着厚厚的一层积雪,电力运维分公司电力运维十部电工一队配电线路工赵红伟一边使劲地跺了跺脚,试探池塘冻得结不结实,一边指挥队员准备作业物资。

当天,他们要为患有“强直性脊柱炎”的杆基做“手术”,“该条线路‘先天不足’,因为线路横跨整座池塘,土质潮湿松软,杆基经常出现倾斜状况,这也是油田外围电网需要‘冬治’的‘常见病’。”赵红伟说。

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杆基逐渐被吊车扶正。随后,他们迅速进行“物理治疗”,加装涵管,恢复拉线,倾倒无害化处理后废弃土方作为加固杆基的土方,再利用特制的粘合剂填平杆地基,用钢筋紧固杆基与地基连接处,最后进行“包扎”处理,包裹上围布加以进一步固定。仅用4个小时,他们完成了这项“强直性脊柱炎”矫正“手术”。

歪杆扶正对电力运维来说,是一项常态化的基础工作。受地理环境影响,电力运维十部大部分杆基身处在池塘、水稻田等低洼地带,加之日渐老龄化严重,让歪杆扶正的工作量与日俱增。但更换杆基成本较高,为了保证杆基健康作业,他们通过多次试验,探索出“泥饼”支撑+化学粘合剂补漏的维修手段,有效缓解了歪杆、倒杆发生的频次。2023年,他们治理歪杆1378基,治理工作量较往年翻了1倍,实现了朝阳沟油田配网歪杆率同比降低1.9%。

文/摄 本报记者 田原 通讯员 邓鑫


病症:“血管瘤”

治疗方案:镍基双金属复合管全自动焊接技术

出镜单位:工程建设公司西南分公司

四川盆地是中国天然气工业的发源地,已发现的27个含油气层系中有13个高含硫化氢。如果把输送天然气的管道比作人体的血管,那么这些高含硫气体犹如血管中的“血管瘤”。

位于巴山蜀地的铁山坡气田属高含硫化氢、中含二氧化碳气藏,是迄今为止国内含硫量最高的高含硫整装气田。2022年,工程建设公司西南分公司承建了铁山坡脱水站施工建设项目,针对抗高含硫管线展开技术攻关。“正如治疗血管瘤一样,尽管我们无法消除‘病灶’,但是可以通过多种技术手段达成建设目标。”西南分公司技术质量部主任兼铁山坡项目技术负责人谭建军是第一批入川的建设人。为了尽快打开局面,谭建军和技术人员跑去川渝的施工单位偷偷“取经”,通过大量查阅资料、网上找视频、现场反复试验这样的“笨方法”,一点一点地掌握技术。

同时,工程建设公司还组建了由技术专家刘古文与技能专家罗东庆、司英建领衔的专项技术攻关小组,深入铁山坡项目施工现场,与西南分公司技术人员进行联合攻关。他们参照24组焊接实验结果进行内充氩设备改造、焊接参数优化,采用镍基825双金属复合管作为原料气输送管道,率先采用全自动焊接工艺,将焊接速度提高3倍,焊接一次合格率提高到97.3%,开创了国内全自动焊接工艺应用于双金属复合管焊接的先河。

“目前四川盆地已探明高含硫天然气储量潜力巨大,占全国天然气探明储量的九分之一。而我们自主研发的特高含硫管道自动焊接工艺,不仅填补了‘大庆建设’在该领域技术的空白,更对下一步进军西南油气田高含硫基建市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谭建军说。

文/摄 本报记者 林立叶 通讯员 陈艳梅


病症:“贫血”

治疗方案:超短半径侧钻水平井技术

出镜单位:钻探工程公司剩余油挖潜技术服务项目经理部

2023年12月11日,钻探工程公司剩余油挖潜技术服务项目经理部在采油八厂实施的9口超短半径侧钻水平井实现日增油3吨,让这几口已经有些“贫血”的井,重新焕发了“生机”。

在大庆油田,像这样的油井还有很多。经过60多年的开发,有些油井受地质条件、工艺技术等因素影响,得了低产低效、套损等“病症”,成为“贫血井”,有些甚至被判了“死刑”,实施关井措施。“通过超短半径侧钻水平井技术,就可以让这些‘贫血’油井‘重见青天’。” 钻探工程公司剩余油挖潜技术服务项目经理部超短半径侧钻水平井项目经理赵丹说。

超短半径侧钻水平井技术开发的是原井套外未动用的油层,在原井井身结构的基础上,在原有的套管上开窗侧钻,将普通的直井或斜井改造成水平井,直接钻进到油层目标部位进行开发。“就像给油井做‘微创手术’,精准进行剩余油挖潜。”据赵丹介绍,与传统的压裂、酸化等挖潜措施相比,超短半径侧钻水平井技术对油层的改造更直接高效。

据了解,钻探工程公司剩余油挖潜技术服务项目经理部剩余油挖潜技术已经先后走入新疆、环渤海湾、青海等市场,不仅为油田产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还探索了一条工程技术与油田发展合作共赢的互惠互助途径。截至目前,剩余油挖潜技术服务项目经理部已累计完井108口,去年累计增油5.8万吨,满足了老井增油要求。

文/摄 本报记者 赵楠 通讯员 何维文


病症:“高血脂”

治疗方案:稠油热采

出镜单位:试油试采分公司试验大队

“稠油,顾名思义就是指粘稠度很大的石油,就像是人体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高会导致‘高血脂’一样,稠油因沥青质和胶质含量高,导致其流淌性很差。”试油试采分公司试验大队试验五队技术负责人王瑞介绍说。他口中的这种石油,外形像凝固的沥青,“拎得起”“立得住”,在常温条件下甚至踩上几脚都不会变形。在大庆石油科技馆中还展出着一座由稠油制作成的雕塑,可想而知要把这样的石油采出地面其难度之大。

为了“对付”稠油,试验大队通过反复研究,掌握了热力采油技术,“我们通过锅炉将水加热成300摄氏度以上的蒸汽注入油层,再通过焖井使温度扩散,对油井周围油层加热降粘,增加原油流动性,从而达到开采条件。”试验大队试验五队队长李跃钢说。

作为大庆油田最早的专业化热采队伍,多年来,试验大队始终致力于推介这项技术,他们与采油九厂达成合作,在19口井上进行先导性试验工作。

面对时间紧、任务重、人员短缺等诸多困难,他们打破常规生产模式,采取平台化施工、工厂化衔接、多机化运转,合理布局锅炉位置,完成了由最初“单队单机”到“单队三机”的运行模式转变,满足了甲方急切的生产需求。与此同时,他们还积极开展注采一体化试验,并攻克了水质含铁量高、硬度高等难题,大大提高了生产时效,保证了注汽质量。

2023年,试验大队已顺利完成19口井热采先导性试验,取得显著成效。注汽后稳定生产期间,直井平均单井日增油5倍以上,水平井平均单井日增油两倍,平均汽油比1:0.65,个别单井达到1:1,阶段累积增油8275吨,真正实现了稠油不“愁”。

文/摄 本报记者 周娜 通讯员 赵宇


病症:“肠梗阻”

治疗方案:冲洗+扫线+保温

出镜单位:水务环保公司污水运维管理公司南区污水运维部

“停产后,残存在管线、罐体里的油、水、泥如同人吃进肠胃的食物,冬天气温低,如果睡前不能彻底清空肠胃,第二天很容易形成‘肠梗阻’,这样治疗起来就比较棘手,可能需要剖开管线将蒸汽管插入管线内进行化冻处理,如同动外科手术一样。”水务环保公司污水运维管理公司南区污水运维部主任孙小磊介绍说。

去年,南区污水运维部为采油五厂杏五二含油污泥处理站提供运维服务,停运前保证自己所负责的设备设施不发生“肠梗阻”,这个运维部的干部员工想了不少办法,他们提出“开会‘会诊’、现场查‘体’、实施操作”三步走。

“会诊”时,大家将前期采集的数据汇总以便确定罐体和管线总数,以罐体冲洗、管线吹扫、覆盖保温的方式对这些设备进行处理。现场查“体”时,他们对管线、罐体、暖气、仪表、阀门等重点部位进行“过筛子”。制订方案做到“全面摸底,科学研判”。冬季气温进入零下20摄氏度,而实施操作要求又特别高,为确保施工质量,员工们在纵横交错的设备中爬上钻下,在密集的阀门前来回穿梭,对吹扫过的管线逐根检查确认,覆盖保温时,他们有时骑在管线上,有时半蹲在阀门前进行操作。

截至目前,南区污水运维部已对采油五厂杏五二含油污泥处理站的调质罐、回掺水罐、曝气沉砂罐进行冲洗作业6次,用压缩风机对工艺管线进行扫线260米,为管线保温500多米,同时完成了离心机、螺旋输送机、加药泵等25台设备维护保养工作。

文/摄 本报记者 杨爽 通讯员 段婉茹


病症:“低血氧症”

治疗方案:气液界面测试

出镜单位: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第十一大队

“甲方担心这口井的气液界面发生动态变化,影响产能,咱们一定要保证数据准确。”2023年12月10日,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第十一大队测井四队按照队长王辰伟的安排,正在有序地调试安装高压防喷设备,以进行井筒内外气液界面测试高压气井测试任务。王辰伟解释道:“人得了‘低血氧症’后,血液中含氧不足,就会影响呼吸,甚至是呼吸衰竭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测井时也是一样,射孔层被水淹导致含气不足,水淹气层严重会导致气井没有产能”。

为了满足气井气液界面监测需求,他们在高压气井测试时采用“TNIS”测试技术,通过拍“CT”摸清气液界面变化和储层目前含气饱和度情况,精准测试出井筒内外的“血氧饱和度”,为指导气田开发调整和气井工作制度的改变提供了可靠依据,为下一步措施方案调整提供依据。

高压气井测试,安全是关键。“测试施工时为保证安全,我们都会选用70MPa高压密闭防喷注脂装置,实现测井过程中电缆处于静态和动态的状况下密封井口。”第十一大队测井四队副队长赵凯祥说。每次施工前,他们都会做好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和高压防喷装置的连接等仪器下井前的准备工作,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有效防止井喷事故的发生,保障了施工人员和环境安全以及测试仪器顺利起下。

2023年,他们共完成15井层次的高压气井测试,通过对气井的一次次气液界面测试,详细了解了气井的井下状况,为甲方提供了含气饱和度数据,充分发挥了油气井测试“保健医”的作用。

文/摄 本报记者 周娜 通讯员 芦柏丽

热门推荐
重要言论 2024-01-10 07:17:01
基层报道 2024-01-08 08:01:42
补孔会战大获全胜 2024-01-08 08:00:19
优中选精 动态调整 2024-01-08 07:5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