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声音是我们与世界连接的纽带之一。《礼记》有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日前,一档音乐综艺节目《声生不息》热播,用或厚重、或婉转、或悠扬的声音打开了人们记忆的阀门,唤起了时代的回响,引起广泛共鸣,也让更多的人愿意静下心来聆听身边时常陪伴着我们的声音。而在大庆石油人心里,自然也有着独属于他们的“声生不息”——夜间抢修时的风声、雪中巡检时的踏雪声、钻机彻夜的轰鸣声、调度室里响个不停的电话铃声……每一种声音都意味着“责任”、意味着“坚守”、意味着“代代相承”。而大庆油田也正是伴随着这些经久不衰的美妙声音,一天天成长、一步步发展,生生不息地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文/杨玉君
“轰隆隆” 钻机声声彻夜不停
1月15日,零下20摄氏度的大庆滴水成冰、呵气成霜。
10时,钻探工程公司钻井一公司70133钻井队的钻机汽笛声、钻台上钢与铁的碰撞声、钻工拧丝扣的声音……声声交错,白色蒸汽不时从钻台、泥浆罐等处冒出,忙碌的“石油红”在塞北寒冬中奏响抢油夺气的冬日战歌。
“滋一滋液压大钳,别让伸缩气缸冻上!”副队长李立武盯着飞转的钻杆,向着钻台喊道。
内钳工用蒸汽滋着气缸,脸上的泥浆点子都没时间擦掉,脸颊冻得红彤彤的,帽子、眉毛、胡子上挂了一层雾霜,不知是雾气还是汗珠。加热后,内钳工熟练地操作着液压大钳,与外钳工、场地工三人合力进行接单根作业,配合默契、一气呵成。
钻台上,大家干得热火朝天,钻台下也是一片繁忙。场地工用铁锹不停地清理振动筛出口处的岩屑,钻工清理着钻杆丝扣,李立武在钻台上下来回跑着。来到泥浆罐上时,李立武看到泥浆工正在清洗密度计,确认了泥浆已经循环好了以后,他喊话钻台开始磨合钻头。反复叮嘱了注意事项后,李立武又继续巡查……
多年的井上生活,陪伴着李立武的是钻机彻夜的轰鸣声,也让他练出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事。即便回到驻地躺在床上,李立武的心思也仍在钻机上。“必须得听着机器的动静才能睡踏实。一听声儿不对了,立马就得穿上衣服出去检查。”在井上待久了,刚回到家那几天,寂静无声的夜晚反而让李立武不太习惯,“睡着睡着,会突然一个激灵惊醒,以为自己还在井上,可怎么没听到钻机声呢……”
16时,天色变暗,井场灯光变亮。车辆汽笛声、钻机轰鸣声、石油人的呐喊声,声声入耳。奔跑、呐喊,紧张、忙碌,“轰隆隆”的钻机声与呼啸的寒风“对唱”,绘就了一幅钻井人的奋斗画卷。
文/摄 本报记者 赵楠 通讯员 刘波
“嘎吱吱” 踏雪巡井不畏严寒
一场降雪后,井场变得银装素裹,白茫茫的雪地里闪耀着一抹“石油红”——采油十厂第四作业区注采1班的老师傅马海忠正踏雪而行去巡井。
马海忠负责管理着两座偏远的计量间和32口油水井,好天气巡完这些井要花上两个小时,遇到大雪天,徒步的巡井时间就被拉长了。
雪再大,路再难,也阻挡不住马海忠的脚步。8时15分,马海忠套上棉工服、穿上防水工靴,深一脚浅一脚地顺着巡井路线一路前行,在没过脚踝的积雪上留下深深的脚印。
8时40分,马海忠来到计量间,开始记录每口井的温度,对疑难井进行“特殊照顾”。比如朝气3井就是口距离计量间最远、集输管线最长的油井,遇到寒冷天气容易冻堵,马海忠直奔这口井而去。在零下20摄氏度的室外,没走多远,从嘴里、鼻孔里喷出的团团热气便凝成了层层霜花,帽子、工服上也挂了一层薄霜,即便全副武装,依然抵挡不住刺骨的寒风。气温低,工作标准不低;困难大,工作干劲不减。9时10分,马海忠来到朝气3井,经过仔细检查,朝气3井掺水回油正常,机械运转无异响,马海忠搓了搓冻红的脸颊,继续转战下一口井。
无论是对待相处多年的“老伙计”,还是照料容易出问题的“新成员”,马海忠都一视同仁,精心呵护。
马海忠告诉记者,冬天时,一些设备连接点、密封点容易摩擦加大,渗漏和机械磨损情况随之增多。有一次,巡检到一口井时,由于盘根盒被冻住,出现光杆盘根间隙过大,井口的油水不停地迸溅出来,处理不及时就会有污染的可能,马海忠顶着油水努力地紧固处理,等处理完后,衣服上结了一层冰碴子,走起路来“哗啦啦”直响,就像穿着银铠甲一样。
就这样,忙到12时,马海忠才把井全部巡完。天冷,穿得也厚,棉袄、棉裤、棉工靴,加起来有十多斤重,巡检一圈儿下来,马海忠的腿肚子酸疼,脸蛋也被冻得通红,但回到班组资料室填表时,马海忠的嘴角却是上扬的。
文/摄 本报记者 王玉 通讯员 刘申申
“呼呼呼” 寒夜抢修风声正劲
“第86根了!”“快!关闭闸板!”1月的一个夜晚,寒风刺骨,试油试采分公司作业四大队作业七队的工人们却紧张地忙碌着,他们正在进行起出注水试验管柱的工作,可是当下到第86根时,跟班干部王星宇发现井内管柱有明显上顶的迹象,与一旁的技术员沈子翔对视一眼,意识到情况不妙,立刻做出判断,指挥井口作业工李泽、郭鑫关闭闸板放喷器,闸板放喷器像一个巨大的钳子,紧紧地夹住了这根管柱。
此刻的冬夜,风声如刀,呼啸着划过每一寸土地,撕开夜幕的深蓝。作业工人们的手在冷空气中几乎冻僵,但动作依然娴熟而准确,风声、指挥声与修井机的运转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独特的“交响曲”,像是为工人们的勇敢和坚韧喝彩。
“井口管柱高出井口,放不下去了!”李泽观察后报告。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王星宇迅速向上级汇报现场情况,请求支援。很快,生产办的工作人员赶到现场。他们迅速商讨对策,决定使用水泥车套管打压使管柱落回到井口。水泥车轰鸣着启动,巨大的压力向井口发起冲击。每一次打压都像是敲击在大伙的心头上,工人们紧张地盯着压力表,时刻关注着管柱的变化。
“注意压力变化,不要急!”沈子翔紧张地提醒。
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管柱成功落回到井口,工人们迅速装上旋塞阀,确保井口完全被控制住。
夜深了,寒风依旧凛冽,工人们结束了紧张的抢险工作,但他们知道,任务还没有结束,他们坚守岗位,继续守护油水井的安全运行。
文/摄 本报记者 周娜 通讯员 宫娜
“铃铃铃” 电话铃声护万家灯火
“铃铃铃……”“你好,南区调度”;“铃铃铃……”“信号已复归,正常封票”……在中油电能供电公司电力调度中心南区调度室,每天听到最多的声音就是电话铃声和南区调度值长崔学保的操作指令。
1月15日18时,太二变35千伏太五二线51837开关发出“气压异常告警”信号,崔学保与各相关单位电话联络,处理电网故障,电话“铃铃铃”响个不停。不到3个小时,故障被消除,这期间,崔学保接打了十余通电话。
“电话是调度岗位的重要联络工具,如果把电网调度岗位比作没有硝烟的战场,调度员就是哨兵,电话铃声就好比电网调度冲锋陷阵的号角。”崔学保说。他已经在调度一线上“战斗”了23年,“号角”一旦响起就是命令,他24小时随时待命。
每次值班时,崔学保会平均接打50余通电话,如果遇到停电检修、紧急任务或临时性故障,会飙升至300多通。处理一个电网故障,用时从两三个小时到两三天不等,接打电话数量少则数十,多则上千。
“从业以来,我参与了十余次重大电网事故处理。记得4年前,南部电网遭遇强对流天气,170余座变电所有三分之一失电,整个恢复送电过程持续了两天,下达操作指令263项,接打电话千余次,高峰期几部电话同时响起……”崔学保回忆道。越是万家团圆的时候,也越是他们工作最辛苦繁忙的时候;越是天气恶劣,也越是他们最艰险的时候。
由于电网异常和故障的意外性、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给电网调度人员带来相当大的考验,但事实证明,他们每次都经受住了考验。截至1月15日,电力调度中心已安全调度13228天。
“铃铃铃……”临近零时,南区调度室还不时响起电话铃声,崔学保和其他调度员仍精神抖擞,有序地进行电网调度指挥,为千家万户、千企万店及时点亮灯火。
文/摄 本报记者 田原 通讯员 邢春艳
“咔嚓咔嚓” 采样烟枪精准监测
“我们的‘神枪手’今天又要出任务了?我老远就听见你的‘咔嚓’声了!”
“耳朵挺灵嘛,听见我烟枪箱合上的声音了?还真让你猜对了,今天有个远道的活儿!”
1月10日清晨,在水务环保公司清水运维管理公司烟气监测部,监测员李芳将设备装入采样烟枪箱后,便启程前往采油十厂执行烟气监测任务。
李芳所在的烟气监测部主要负责各个采油厂、采气分公司、天然气公司、头台油田621个联合站的烟气监测任务。无论严寒酷暑,还是白昼黑夜,只要有环境监测任务,李芳都会随时扛起采样烟枪和烟气分析仪等“重型设备”奔赴各种“浓烟滚滚”的“战场”,因此他也得了一个环保战线“神枪手”的响亮名号。
抵达目的地后,只见李芳将仪器搬运到几十米高烟囱的露天监测平台上,随后“咔嚓”一声,他从烟枪箱里拿出采样烟枪,然后托举着伸入烟囱壁上的监测孔,对排气筒内排放的废气开始进行采集。“为了保证采样的代表性、准确性,采样过程中要时刻观察仪器的运行状况,准确计量每个点位的采样时间,严格控制采样枪的准确位置。”李芳介绍说。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持续的体力和耐力,监测员要一直站着持枪操作,直到采集结束,有时候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一个小时后,只听“咔嚓”一声,李芳合上了烟枪箱:“今天还算顺利。走!去下一个采样点。去年,我们烟气监测部完成了3387台锅炉监测任务,今年一定要比去年干得更好!”
文/摄 本报记者 杨爽 通讯员 景爱欣
“噼里啪啦” 键盘敲出软件精品
1月15日,在数智技术公司软件分公司的办公楼里,软件工程师王宝军办公桌上的显示器闪烁着代码的各种颜色。此刻的他,正在专心致志地敲击着键盘,不断调整着代码结构、优化算法,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这是他对《大庆油田缆控智能分注地面无线远程控制平台》的最后攻关。
王宝军所在的软件分公司,近年来紧密围绕油田数智化发展主线,致力于叫响“大庆油田软件”品牌。而他所负责的智能分注管控平台正是该分公司做精做专石油特色软件的关键部分。
对王宝军而言,键盘的敲击声就是他每天切入工作状态的信号,声音的背后是无尽的思考和挑战,每一次的敲击都是一种沉浸在代码世界中的仪式。键盘声时而悠扬,时而急促,仿佛是一首动听的旋律。“这个平台对系统的可靠性和实时性有着极高的要求,除了编写代码,我还需要深入了解石油行业的工作流程,与专业人员沟通需求,确保软件能够有效地支持油田的生产运营。”王宝军说。
目前,王宝军的项目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智能分注管控平台已在采油一厂、采油三厂等多家单位开展实践应用,完成500口注水井的新井接入及调试,不断优化巡检报警、测调效率、联合数据查询、A2数据共享等20余项功能,大幅提升应用体验,智能分注“大脑中枢”作用进一步凸显。
对于这样的成绩,王宝军感到由衷地满足:“能成为石油特色软件的参与者,我很荣幸。接下来,我还要继续深耕油气信息化核心领域,打造更多精品软件,为油田的信息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摄 本报记者 杨爽 通讯员 侯东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