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的“火焰”
——大庆石油人数九寒天战风斗雪保生产
编者按
1月的大庆油田,大风卷着漫天白雪。只有亲身体会,才知道这数九寒天有多冷。最近几日的温度降至零下26摄氏度,尽管穿着厚厚的羽绒服,但仅仅几分钟时间,寒气就能轻而易举穿透衣服,冷到骨头里。然而,我们的一线员工每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辛苦工作。他们身穿红色的工作服,有的在雪中巡井,有的在雪中修井,就像是一簇簇“火焰”闪耀在油田大地。
一线干部员工日夜不停地守护着每一口油井,长年累月地坚守在岗位上。记者曾经问过一名采油女工:“工作苦不苦?”得到的回答是:“不苦,习惯了。况且现在油田都是数字化作业,工作效率比以前高多了。”可是,这“不苦”背后的五味杂陈,谁又能感同身受呢?看着他们在雪中的身影,不禁想起了那首歌:“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
(执笔 王影)
踏雪巡井“石油红”的日复一日
数九寒天,气温越来越低,给基层采油班组的工作开展带来了困难。采油一厂第七作业区南四采油班拿出“天塌我们顶,地陷我们填,钢铁意识英雄胆,不创标杆非好汉”的钢铁意志,在冬日里日复一日地坚持着巡检设备、录取资料等工作。“石油红”映在雪地中,就像他们对待工作的热情,好似一团火焰熊熊燃烧着。
通过严细资料录取,保证数据真实准确。进入冬季后,录取资料变成了一种“酷刑”,井组员工测量抽油机井电流要在寒风中坚持近一分钟才能测量出结果;回油管线更是容易发生冻堵,要及时监测回压;掺水立管要在入冬前就做好保温,防止掺水管线堵;量油取样要更加严细认真,流程恢复丝毫不能马虎;注入井压力水量每日监测,只有严细认真的“石油红”日复一日的坚持,才能保证录取的是真实有效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严格施工,保证产量平稳运行。生产平稳运行的基础是设备实施完好、应急处置及时。南四采油班油水井管线老化腐蚀严重,出现穿孔情况时有发生,但因身处闹市区,应急必须时刻到位。日前,采油班组员工在巡检途中发现了一处穿孔,穿孔点正冒着热气,面积也逐渐在扩大。因该穿孔在人群密集处发生,南四采油班立即派出雷厉风行的“石油红”在冰天雪地中抢修,施工效率跟得上,才能保护周围业户财产不受损失。
通过严肃监督工作,保证安全环保受控。进入冬季后,安全环保工作提档升级,针对因施工作业等遗留的油污可能会对环境产生污染、设备在冬季易出现损坏、班组员工在冬季来临后可能会对安全问题淡化等情况,南四采油班出动了的一丝不苟的“石油红”,开展了对井间、设备、设施、库房的隐患检查工作。通过检查,确保井间现场无油污、场地平整、防火道标准,电器设备无损坏,旋转部位及闸门不松、不漏,库房物品摆放整齐无违禁品,灭火器灵活好用,将影响安全、生产、环保的各类隐患及时发现、及时整改。 文/本报通讯员 杨霁
雪中热洗洗井人“燃”起“精气神儿”
1月16日7时50分,采油五厂生产保障大队保障维修五班热洗工庄少纯、孙昌武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从班组到当天需要进行热洗的油井,开车需要30分钟,自从“油公司”模式改革后,热洗工作不再属于作业区,由生产保障集中调派。庄少纯所在的保障维修五班8人目前共负责油水井900余口,他是最年长的热洗工。
“一口井运转一段时间,管线上就会结蜡,管线里的通道就变得越来越细,产量肯定就受到影响。这时候就轮到我们热洗工上阵了,热洗就是用高温高压水把油井从管线到井底全部洗一洗,让通道变得粗一点。”孙昌武告诉记者。
“我们厂的传统热洗模式是热洗车辆和热洗人员统一由作业区自行管理,每个作业区的油井情况不同,经常出现洗井车辆多、待洗井少或待洗井多而洗井车辆少的情况。”孙昌武告诉记者,采油五厂打破传统模式,将热洗工作从作业区剥离出来,以“应急优先、就近保障、规范流程、集中调派”为原则,整合人员、设备,规划上移至生产保障大队集中管理。由此一来,改变了传统作业区分散管理方式,实行业务归口管理,油田管理部、工艺研究所、作业区与生产保障大队之间明确职责,对洗井全过程闭环管理,作业区再也不用担心洗井车辆不够和洗井质量的问题。
9时,孙昌武他们到达了井场。庄少纯围着井场转了一圈,仔细检查了油井的工作状况,随后连接管线准备洗井。井口流程打开后,他开始调整泵车排量。
“正常井、故障井洗井时要采取不同的用水量。洗井过程通过优化洗井排量、压力,来保证热洗质量。以前,我们都是把井洗干净,出口温度达到要求就行了。现在洗完井,技术人员还要测试一下功图是否正常,若功图不正常,就立马加洗。”孙昌武说,自高效洗井模式搭建以来,他们建立了一套热洗操作标准,洗井质量更高了,热洗周期也就变长了,油井正常生产得到了有力保证。
在工作间隙,孙昌武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外面寒风凛冽,但是我们洗好井,油水井能健康生产,我们就感觉心里热乎乎的。”
文/本报记者 王玉 通讯员 邹欣欣
雪中修井雪落无声 心中“有责”
1月9日,午后的油城笼罩在一片白雪皑皑之中。纷纷扬扬的大雪铺满了大地,妆点着一处处美丽的雪景,但是对于大庆石油人来说,突如其来的风雪对油田的日常生产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井下作业分公司作业三大队作业303队的干部员工恰似风雪中一簇簇通红的“火焰”,在这冬日的美景中挥洒着汗水。寒冷的天气为大型压裂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作业303队队长启动了特殊天气应急预案,重新制订施工计划和安全防范措施。为了保证压裂作业的顺利进行,队长带领大家再一次进行巡回检查。“班长,井口螺丝还没紧!”在巡回检查时,一班班员吴晗发现井口螺丝还有些松动,班长代振兴立即组织员工再次上紧井口螺丝,“马上就要进行起下和试压作业了,避免存在安全隐患,咱俩再加把劲,把十二条螺丝再紧一遍。”
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低温中,很多平日里习以为常的动作都将困难加倍。但是在大家的心中都有一样的认识,那就是:再寒冷的天气、再大的风雪都不能影响正常作业。一片片美丽的雪花被风裹挟着刮在脸上,一股股“小贼风”专挑撅起的衣襟、挣开的领口往里钻,眼睛只能眯着才能不感觉那么冷,藏在棉手套里的手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僵硬,但员工们的动作片刻都没有停下。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员工们轮换着使用各类工具,将井口螺丝再次紧固,大家的脸像极了白胡子老头,同样浮现在脸上的还有发自内心的笑容。
“北风当电扇,大雪当炒面。”铁人的话语真实反映了作业工人冬季施工的写照。大雪纷纷扬扬的平原上,一簇簇通红的“火焰”不畏严寒、坚守岗位,以卓绝的技能和经验和无与伦比的毅力和决心,用双手共同托起了服务百年油田的重担。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劳动者的光荣与梦想!
文/本报通讯员 刘琰
雪中电焊寒潮下的“冰火两重天”
采油二厂第一作业区维修班的管焊工承接了全区焊接抢修工作,不管是寒风凛冽,还是爬冰卧雪,对于管焊工们而言,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1月13日15时,在凛冽突袭的风雪和急速下降的低温中,管焊工郭艳华、程玉庆、陈建军冒雪赶赴注采42班南2-6-丙138井,进行井口焊接作业。“流程倒完,压力也已经泄完,就是地冻得太实了,操作坑挖得有点小,可能会给你们焊接带来不便,还有就是原管线内可能有杂质需要清理一下。” 井组员工歉意地说。
“理解,我们尽全力完成任务。”简短的交流后,郭艳华拉警戒线、从电焊车上取出焊接所需工具,走到井口旁量尺、画线。“要想取出管内杂质,必须在井口弯头下面开天窗才行。”说完,陈建军在坑底铺了一块毛毡就仰躺在地上工作起来。没多久,弯头下面就出现了一个10公分见方的天窗,随着刨锤的敲击,里面的杂质顺着开口流了出来。清理干净后就是补天窗、连管线,面对焊接质量要求高、位置刁钻等诸多挑战,完成此次焊接任务的难度远要比想象中困难。一次、两次……陈建军和程玉庆反复尝试,操作坑太小无法保持稳定的焊接姿势,最后只能躺在坑内找到合适的位置。两个人始终保持焊接姿势一动不动,硬是在寒风中累出了满身大汗。双手冻麻了,他们搓一搓,把稳焊枪,继续工作。下午不到16时太阳就落山了,大家只能挑灯夜战,虽然是超时超负荷工作,可他们浑然不觉,紧张有序地在寒风刺骨的操作坑里埋头苦干,管口清理、焊口组对……经过2个多小时的连续奋战,终于完成了管线焊接,这口井重新恢复了正常生产。
维修班的管焊工们24小时待命,为的是第一时间开展抢修,他们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是名副其实的“抢修尖兵”。在寒潮下的“冰火两重天”里掀起了一场与风雪搏击、与时间赛跑的夺油热潮。 文/本报通讯员 张晓辉
雪中抢修他们是雪中最美的“风景”
1月13日,寒风呼啸,雪花纷纷,采油十厂第七作业区所在的江心岛笼罩在一片白茫茫的大雪中。此刻,井场上一群奋力冒雪前行的“石油红”成为风雪中的一道风景。
采油十厂第七作业区注采2班的成员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着日常工作。他们身穿红色工作服,从远处看起来像是一簇簇通红的“火焰”。
“班长,双18-斜42井皮带断,皮带型号为5080型联组皮带,该井位于双二联合站正西方向600米。”
1月15日8时20分,早点名刚过,注采2班的班长韩同强就在注采2班生产信息群里收到了皮带报修更换的消息。
“检查管钳、撬杠等工具是否齐全?”“刘丹阳把车开过来,把各种型号的皮带备齐、备足。”韩同强对当班待命的搭档说。
来到井上,做好一切安全保护措施后,韩同强开始松滑轨顶丝、电机滑轨固定螺丝,而刘丹阳就在一旁将皮带理顺放好,等待更换。
韩同强用撬棍向前移动电机滑轨后,刘丹阳便登上变速箱后方的脚手架,开始取旧皮带,装新皮带。即便戴着棉手套,刘丹阳的手还是冻得有些不听使唤。一不小心,新皮带就从手中滑落了。
“刘丹阳,天太冷了,是不手冻得不好使了?你下来缓一会儿,让我来吧。”韩同强说。
刘丹阳捏了捏手,笑着说:“没事儿,活动一下就好了。”
装好皮带后,刘丹阳递上测量绳配合韩同强测量四点一线,并用撬杠移动电机滑轨调整四点一线。韩同强用指压法检测皮带松紧度,并前后移动电机滑轨调整皮带松紧度。
紧固电机滑轨固定螺丝和顶丝后, 韩同强又围着抽油机查看了一下,确认四周没有障碍物,才启动了抽油机。
韩同强告诉记者,在“磕头机”24小时运转的过程中,油井随时都可能“生病”,一旦没及时“医治”,将严重影响油田产量。这也意味着,注采2班的员工们得时刻处于待命状态。
“换皮带这个活儿看似简单,要想干好,也是有技巧在里面的!”
刘丹阳告诉记者,按照规范,更换皮带后要调整“四点一线”和皮带松紧度。为了保证皮带更换的质量,注采2班的员工们总结出“紧、看、按、调、量”的换皮带“五字诀”,每次都带着测量绳,争取把误差控制在合理范围。这样做虽然每次比目测多用2分钟左右,但皮带的寿命平均延长了十多天,仅此一项他们一年就节约皮带100余条。 文/本报记者 王玉 通讯员 马思明
制图/李茵
摄/本报记者 于馨 通讯员 吴大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