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管控模式 一分钟都不用多等
“报告班长,空气站的发动机无法正常启动!”2月24日,试油试采分公司射孔大队射孔三队炮308班正在准备注入密封脂进行第六段桥射联作施工,却遇到了难题。班长葛广辉说:“密封脂全靠这机器往里注呢,这会影响整个施工的,马上启用备用设备。”葛班长边说边组织人员进行管线更换。
当得知专业维修人员赶来至少需要两三个小时,葛广辉决定不等了,他把所有连接处都检查了一遍,在检查压缩机箱体、打开注油口时,发现润滑油缺失,他马上找来齿轮油进行加注,随后,轻轻按动开关,空气站正常运转起来了。
可空气站刚转没多久,葛广辉又听见了异响。虽然可以用备用设备“挺”一会儿,等维修人员到来,但他并不想这样,“在施工现场维修人员是不得使用气焊机、电焊机等设备进行切割焊接的,如果运送回分公司维修就需要动用吊车和运输车辆,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成本。工期这么紧张,我们得想在前、干在先、管到位、负责到底。”
经过仔细检查,葛广辉发现内嵌在横梁上的固定螺母的螺纹滑丝了,就立即重新换上了长螺栓,还在油箱外框穿过与空气站框架之间加了一个胶皮垫,这种安装方式竟然比原装的还要稳固还要合理,连随后赶到的专业维修工都连连称赞。
葛广辉带领班组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射孔三队区域有承包、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的全域管控模式,管理触角真正地延伸到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真正做到了人人、事事、时时、处处都能落实严与实。
文/本报记者 周娜 通讯员 刘颖
管理点检卡制度 抓住 0.1mpa 的警示
“压差不足于0.1Mpa,肯定有情况,得仔细检查才行。”2月23日上午,在水务环保公司制水三公司南水源,供水工陈明像往常一样按照点检法要求对除铁间设备进行点检,当她检查北排加气泵时,发现压差不足于0.1Mpa,经检查发现北排加气管线有堵塞现象,经分析处理后,她迅速将压差恢复到0.2Mpa以上,由于发现及时,并未对水质造成严重影响,保证了水质安全。
陈明这种快速反应和准确处理,不仅源于她过硬的业务水平,更源于她对设备点检标准由面到点的细化和固化。“在以往的巡检工作中,检查点只定位到整体设备,有着多年实战经历的老供水工通常可以快速的判断设备状态。”南水源副站长魏庆海介绍说,然而,经验式巡检隐藏了不少弊端,巡检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即使同一台设备,不同的巡检人员检查的结果都不可能统一,还容易造成设备故障点漏检,一旦有经验的人员调离岗位或退休,通过个人习惯形成的标准将无法延续,这种各按其法的点检模式,会影响最终的检查效果。
“对此,我们‘把脉开方’,探索实行管理点检卡制度,细化到三大区块(泵房、除铁间、回收间)、两大部分(公共部分、班组负责部分)、76个管理检查工作点。”魏庆海表示,将车间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固化为严格的管理标准、点检卡上每一个点位,大大提高了故障和隐患的准确判断率和处理效率,保证水厂安全优质供水。
文/本报记者 杨爽 通讯员 陈娟
“人防”不归零 48倍 放大也未敢轻信
除夕一早,采油八厂第四作业区机采管理人员刘成千带着“好搭档”无人机,开启了春节巡检一日游的项目。橘色的阳光轻抚着他的双手,照在操作手柄上,仿佛所有的按键都有了温暖。
三年前,作业区尚未配备无人机时,春节期间的巡查工作量常常困扰着刘成千,巡检班组不仅要克服人力不足的困难,还会被突如其来的风雪“锁”住手脚。“自从有了无人机,巡检省去了一半以上的体力。”刘成千说。
“刘哥,不就是在天上飞上一圈吗,我学得快,让我试试!”新入职的青工小郭擦拳磨掌跃跃欲试。“只飞得快可不能满足巡检要求啊,关键要看得清。手要稳,操作杆0.1毫米的摆动,都可能让无人机无法完成避障、悬停、拍照等工作。”刘成千一边向小郭讲述着无人机的操作要领,一边微调着镜头的倍数。“是不是很清晰?这台机器高清摄像头变焦可放大48倍,感觉像是拥有了鹰的眼睛。”说到这里,刘成千话锋一转,“但有时,阴天光线差,这48倍的放大也不见得能看得清,我为此还闹过个笑话呢。”他将无人机缓缓停落后,娓娓道来。“有一次,我在镜头里隐约看到一块黑点,心里就嘀咕:会不会有环保事件。当时,天快黑了,光线弱,我犹豫了几秒钟,但还是决定去弄个明白。”小郭好奇地问:“有渗漏?面积小?”刘成千哈哈笑道:“我当时神经紧绷,快速定位,开车到现场后,到处搜。你猜是啥?原来是个黑色塑料袋,一半埋在土里,光线反射看着就像一摊油。虽然折腾了一个小时,冻够呛,但心里却踏实了。”
夜幕降临,寒风伴着周边村庄的爆竹声催着刘成千收机返程。小郭看着他一帧一帧搜索着隐患,感叹道:“哥啊,这一天,腿儿是省了,但是心可没省啊。”刘成千语重心长地笑了:“人走不到的地方,无人机可以飞到,‘技防’的确省了人力,但不意味着‘人防’责任心就能省啊。”高空的无人机缓缓下降,刘成千悬着的心也随之落了下来。
文/本报通讯员 刘倩
决战千米井下 0.1毫米 也不能差
“这是偏I层段的水嘴,我量完了,是4.6毫米,你看看报表上报的多少?”
“报表上也是4.6毫米。”
“那这口井各个层段报表数据与地下实际都符合……”
2月21日,在杏1-332-25注水井上,采油四厂第五作业区测调班的油田公司技能专家吴洪涛带领高级技师汲伟、李强正在进行这个月的“水嘴量化”验证工作。
水嘴开度的大小,是注入水量多少的关键,测调班从这一基础工作抓起,制订了《第五作业区测调班推进水嘴量化工作方案》,要求达到“三个一致”,即:通知单填报的水嘴厂家与井下一致、上报测试资料的水嘴大小与井下实际数值一致、堵塞器型号地下地面一致。去年12月份,面对厂地质研究所调整来的70余口后续水驱井,12个测试小组顶风冒雪,逐井、逐层对堵塞器进行投拔,逐一量化水嘴开度,保证地面、地下数据相统一。
一次,在杏3-1-26井测试过程中,测试五组组长南忠和为了让偏Ⅱ层段上限注水,对水嘴开度进行了微调,在填数据时,组员张圣一把下井前的开度数据填了上去,被南忠和严厉制止:“我在电脑上进行了微调,井下的开度与下井前肯定变化了,必须把水嘴捞出来测量才行。”“那能差多点啊?没有必要费一遍事。”“那可不行,量化的目的就是真实准确!”南忠和十分坚持。大家重新捞出水嘴,进行测量,差了0.1毫米,虽然也在允许的误差之内,但0.1毫米却体现了工作中的严实作风。
为了检验各测试小组的严实作风,基层班子投下“验证”一颗子,激活严实满盘棋。由吴洪涛牵头,组建技师团队验证组,每月随机抽查3口井,检查地下水嘴开度是否与上报资料相符。党支部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四比四看”劳动竞赛以及打造标准化班组“月度排行榜”活动,采取现场教学、录制视频观看学习、结帮教对子等多种形式,推进水嘴量化工作向纵深发展,在油田公司验收的工作中取得了标准化班组达标率100%的好成绩。
文/本报通讯员 刘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