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延禧攻略》里的人比我们更怕热?

来源:爱民航 中国之声 2022年02月15日 浏览量:


来源:新华网思客(sikexh)

作者:周佳苗

持续多日的高温终于结束了,小编只想问,你被热昏了吗?

然而,跟古人比起来,我们现在的热只能算是毛毛雨。

根据《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一书的记录,自15世纪以来,史上最热的夏天出现在1743年。这一年的高温天气始于6月下旬,7月25日下午的气温,更是达到了惊人的44.4℃。

▲我就是made by 魏璎珞的“冰鉴”本“鉴”

难怪,热得连《延禧攻略》里的魏璎珞都DIY出了“冰鉴”,并且迅速俘获皇帝、太后等众多VIP客户,成为“宫廷带货王”。

▲《延禧攻略》剧照

44.4℃的酷暑到底有多热?那时候的古人是如何度夏的?这样的极端高温天气是如何形成的?欢迎跟随小编,一起穿越到1743年的那个夏天,探个究竟。

44.4℃的酷暑,到底有多热?

从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对当年酷暑情况窥见一斑。

北京史志《续东华录》记载:“六月丙辰(7月25日),京师威暑”。天气热得像要发威吃人的老虎,一个“威”字,传神地传递出当时的人们对酷暑炎热的无奈与畏惧之情。

▲传教士宋君荣关于1743年北京酷热的记录片段

法国传教士宋君荣(A.Gaubill),他在日后寄往巴黎的生活报告中描述了当年的酷热景象:“北京的老人称,从未见过像1743年7月这样的高温”;“7月13日以来炎热已难以忍受,而且许多穷人和胖人死去的景况引起了普遍的惊慌。这些人往往突然死去,尔后在路上、街道、或室内被发现,许多基督徒为之祷告”。

根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古气候研究室主任、气候变化研究首席专家张德二的研究换算,1743年7月20至25日下午的气温值,均高于40℃。

然而这样的酷热并不局限于北京一地。

从《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第三卷“清代气象记录(上)”中可以看到,高温几乎涉及半个中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整个华北地区异常炎热,可以说是超极酷暑。相关资料,所涉地的史志上均有记录:

天津:“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同治《续天津县志》)

河北高邑:“(五月廿八(7月19日)至六月初六日(7月26日)薰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渴死。”(民国《高邑县志》)

山西浮山:“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乾隆《浮山县志》)

山东高青:“大旱千里,室内器具俱热,风炙树木向西南辄多死。六月间,自天津南武定府逃走者多,路人多热死。”(乾隆《青城县志》)

由此可见,当时的整个华北地区完全进入“烧烤模式”。

这么热的天气,古人是如何避暑的?

虽然没有空调wifi西瓜,古人的避暑方式也是充分就地取材,自成一派。

比如,皇宫里会使用冰桶降温。

当然,冰块都是在冬天的时候凿出,储存在冰窖内。当时北京很多地方都有冰窖,什刹海、安定门外、阜成门外,都是为皇宫存冰的地方。

▲冰块都是在冬天的时候凿出,储存在冰窖内

如果降温还不够,还有简易风扇呢!根据清代内务府档案记载:“雍正二年(1724年)五月二十五日,郎中保德奉旨:着做风扇一座,钦此。”

现在的故宫藏品里还有类似的风扇,用发条做动力。不过这风扇的风力可是一般,可能只是为了心理安慰吧。

如果还是觉得热,清代皇帝也会搬到避暑山庄居住,例如我们熟悉的承德避暑山庄,西郊畅春园等等。

对付暑热,普通民众只能忍着了。

然而以上这些都是皇宫贵族的专利,对付暑热,普通民众只能忍着了。

这样的极端高温天气是如何形成的?

根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古气候研究室主任、气候变化研究首席专家张德二的研究成果,1743年的极端高温天气的成因或与以下外界因素有关:

第一,气温增暖是大背景。18世纪中国的气候正处于两个寒冷时段之间的一个相对温暖的时期,1743年正好位于回暖时段中气温持续上升的过程中。

第二,太阳活动的影响因素。从太阳活动峰年资料看,1743年正好位于1734-1745年太阳活动周的m-2位相上。按照现代太阳活动周与盛行大气环流型的对应关系,m-2位相对应纬向环流增强。横向对比看,1743年与同样出现炎夏天气的1942年和1999年,太阳活动周的位相很相似。

第三,赤道太平洋海面温度场的影响因素。1743年位于两次厄尔尼诺(El Niño)事件之间,正处于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相对较冷的情形。1942年和1999年两次炎夏也都处于赤道太平洋海绵温度很低的情形。

本期编辑:周文超

⭐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我要评论

已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