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记》第五篇
《永葆一条清水长流》
央广记者 李腾飞
点音频,听日记
7月24日 星期二 贵州遵义 晴
在赤水河畔的黔老翁晒醋公司大院里,炎炎烈日炙烤着上百个整齐排列的醋坛。这项晒醋工艺已经传承上千年了,日照、空气、土壤、水质、纯天然中草药秘方,一个都不能少。取于赤水,源远流长,赤水晒醋早在1915年便荣获“巴拿马金奖”,走进国际视野。
晒醋
57岁的晒醋工人董希良戴着一顶白色草帽,正在小心翼翼地从酱油缸、醋缸里取豆油。他说,自己从事晒醋工作已经23年了,这醋香却总也闻不够。
董希良:“老天,好香哦,我都觉得香。”
记者:“这个味儿,在你心里是什么样的感觉?”
董希良:“习惯了,找不找钱都愿意干这个活儿,钱多钱少是小事。只要大家都觉得这个口感好,我就愿意干这个。”
晒醋工董希良
我跟老董套近乎,想让他分享一下晒醋的秘方。他嘿嘿一笑,想了想说,秘方实际上就三个字——原生态。
董希良:“它自身的特性,自己溶解自己发酵,晒出来的香味就比你加任何东西产生的香味好,这个口感相当好。”
赤水河是长江流域一级支流上唯一没有被开发过的“原生态河”。赤水河流域是三峡库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中国优质酱香白酒重要生产地。
贵州省水利厅总工程师李晋拿出这样一组数字,到2018年上半年,赤水河水系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都达到100%。为保住生态不遭破坏,近几年,贵州先后出台实施了《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暂行办法》、流域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等,对赤水河流域进行了最严格的环境保护。
赤水河从赤水市穿城而过
而贵州省另外一条母亲河乌江,却承受了极大的生态环保压力。
近十来年,朱正文一家一直在乌江库区从事网箱养鱼,投饵式网箱养殖技术给他们带来了丰富的收益。66岁的朱正文回忆,每年6月到10月销售旺季,前来拉鱼的客商车辆能排到百米开外。
朱正文:“旺季每天要销售20吨鱼,销售贵阳、重庆、湖南。”
由于养殖历史长、规模大,残饵残药量多、粪便直排水体越来越严重,过去能直接饮用的乌江水悄然发生了变化。
朱正文:“人在(网箱)上面吃住穿都在上面,包括洗澡,对水质影响很大。开始没有污染的,我们养鱼10多年之后,污染就比较大了。”
2017年,贵州开始全面取缔乌江网箱养鱼,引导帮助渔民们另谋生路,要还乌江一汪清水。
贵州省水利厅总工程师李晋跟我们说,对赤水河、乌江的保护治理已经取得很大成效,后续还将分类施策、守住生态红线。
李晋:“乌江开发得比较早,现在的考虑怎么利用这些梯级水电站把水资源更好地充分地利用。比如说航运,比如说沿江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原来我们搞水电站的开发,一些大型的水库,里面有些网箱养鱼,对水质造成了破坏,我们现在对这些网箱养鱼全部都拆。赤水河我们不进行开发,贵州省牵头,和云南、四川建立了保护的联席会议制度。乌江重在治,赤水河重在护。”
这样的保护力度,也给晒醋工董希良吃下了定心丸,因为他最希望永葆一河清水长流,这样才能晒好醋。
董希良:“要含杂质少的水,含其它杂物多了就不好,需要纯净的自然水。”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了巨大而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长江经济带,覆盖11个省市,是全国最重大的产业集聚区和城镇密集带,也是中华民族的经济大动脉。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召开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树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新形势下如何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平衡?
7月20日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派出多位记者,从云南出发沿江而下,历时近一个月,全媒体、多角度呈现变化中的新长江,大型主题采访《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同步推出。我们的记者将动态记录采访过程中亲历的人和事,以《长江日记》的形式记录长江沿岸的新变化。
系列回顾:
他一个人种了7万棵树,就因为“人与大自然本来就是同父异母的两兄弟” | 长江日记
婆婆走了媳妇来,滇池巾帼打捞队:无怨无悔|长江日记
“乡村振兴一定要有产业,否则乡村是死的,没有灵魂” | 长江日记
下河电鱼被抓,他现在成了生态环保巡防队员 | 长江日记
编辑:郭玮瑾、柴婧
⭐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