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个人种了7万棵树,就因为“人与大自然本来就是同父异母的两兄弟” | 长江日记

来源:爱民航 中国之声 2022年02月15日 浏览量: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了巨大而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长江经济带,覆盖11个省市,是全国最重大的产业集聚区和城镇密集带,也是中华民族的经济大动脉。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召开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树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新形势下如何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平衡?

7月20日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派出多位记者,从云南出发沿江而下,历时近一个月,全媒体、多角度呈现变化中的新长江,记者也将动态记录采访过程中亲历的人和事,以《长江日记》的形式记录长江沿岸的新变化。

《长江日记》第一篇

《百里柳林--

金沙江畔的绿色屏障》

央广记者管昕

点音频,听日记

7月20日,星期五,云南丽江,晴

上午九点,东巴鼓声,响彻金沙江畔。在云南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龙蟠乡, “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活动正式启动。向当地村民请教,我才知道,在纳西族的文化中,击东巴鼓有扬威正道,传递正能量的寓意。

1936年,红军长征过金沙江北上抗日,贺龙率领红二、六军团在抢渡金沙江之前,也曾击鼓做战前动员。

玉龙县石鼓镇,这里有“万里长江第一湾“,也是我们这次长江之行的起点。万里长江奔腾而下,在这里陡然来了个100多度的急转弯,转向东北,形成了罕见的“V”字形大湾,神奇的转折就此完成。古诗“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说的就是金沙江上“长江第一湾”的奇景。

长江自青藏高原南下,在云南丽江石鼓镇被海罗山崖阻挡,突然转向东北,成为万里长江第一湾。没有涛声澎湃,没有巨浪翻滚,平缓而壮阔的江流在阳光之下,绕着大山在天地之间画出一个巨大而漂亮的弧形,向东奔去。(央广记者陈屹摄)

长江第一湾,资料图

环绕“万里长江第一湾”的,是延绵百里的江边柳林。和朝明是镇上的林业站站长,他说,在江边上种树是他们纳西族的信仰。

据和朝明站长介绍,纳西族有一个生态伦理观,也就是他们的信仰。人与大自然本来就是同父异母的两兄弟。从记事开始,父母带领他们就开始种树了。

百余名记者在丽江石鼓码头共同栽种百棵雪松 “长江行记者林”为长江经济带添新绿

除了信仰,和朝明后来也意识到,种树也是为了生存。

他思考着,以前靠山吃饭,靠砍树吃饭,但现在他们就“种药材…”。父母都是农民,把农田淹了以后,还会剩什么?经济来源也就是一亩三分地了。

上世纪80年代,当地很多山区乡镇都以木材采伐为经济来源,沿江生态也受到了影响。后来,当地村民的斧头换成了锄头,伐木人变成了种树人。

在金沙江岸边,和朝明摸着一棵棵精心呵护长大的柳树,那个心疼劲儿,那个成就感!这个黝黑的汉子,一身迷彩服,我说你大小是个站长,怎么这么一身装扮,他有些不好意思,但也直快地说,护林种柳干活方便。

他带我来到河谷地带,边带我看两岸的农田边跟我说,“农田就在这,不种树的话,它(江水)就把田全部冲完了。五六十年代开始就种树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这个了,也是为了生存,农民就是主要靠田吃饭啦!”

和朝明跟我说,这些年,保守估计,仅他自己种的柳树,少说就有7万多株。

几年前种下的柳树,现在已经长到十几厘米粗、四五米高。像和朝明这样,金沙江两岸的群众都在种树。

集体成片成片地种,从他左手边到沿线三十公里左右全都种了树。冬季主要就是防火巡逻,防止森林火灾;春季大家就一起种树。

远眺长江第一湾

今年77岁的和泽周从小就在金沙江边长大,享受着滔滔流水的恩泽,也曾体验过洪水肆虐的恐惧。这些年,他在江边陆陆续续种了100多棵白柳。

老和说,今年开始江边钓鱼的很多,以前是钓不到,一斤江鱼卖到一两百块钱,都还很难吃到。但是现在保护好了,江鱼多了,五六十块就能买到。生态好了,金山银山说的就是这样。

眼前是郁郁葱葱的群山,背后是浩浩荡荡的金沙江水。不远处,几位身着民族服装的纳西族村民,正被游客围着唱起了《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风采……悠扬的歌声响起。

央广记者王晓蕾、陈兆国摄

《长江之歌》耳熟能详,我们这一路又会听到怎样不同的旋律?又会见到长江沿岸怎样的变化呢?这次对长江近距离的感知,我也充满期待。

新媒体编辑:柴婧、付慧敏

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我要评论

已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