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成都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产业发展大会现场
2024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五部门联合公布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北京、上海等20个城市(联合体)上榜。这意味着,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正在驶入“下一站”。
成都作为20个应用试点城市之一,正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加快谋篇布局。11月27日,2024成都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产业发展大会举行,会上发布了“成都造”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产品30强榜单。其中,成都高新区无疑是成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第一梯队”,榜单中共有19个产品来自成都高新区企业。
大会现场
苦练“内功”:本土企业一路向“智”成长
记者梳理“成都造”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产品30强榜单发现,成都高新区共有19个产品上榜,分别出自于18家区内企业,既有招商引资的行业头部企业、大力支持的院士团队,也有成功培育的本土企业。这些企业的产品有的专注于“聪明的车”、有的打造“智慧的路”,有的聚焦“强大的云”,可谓是一支实力强劲的“梦之队”。
成都高新区共有19个产品上榜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大力培育本土智能网联汽车企业。从30强榜单来看,中瓴智行(成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瓴智行”)等多家本土企业在车载硬件、软件及集成应用等方面展现出实力。
智能座舱作为智能汽车的核心组成部分,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商业价值,是各大车企和产业链企业争夺的“阵地”。中瓴智行的“基于自研虚拟化操作系统的融合型智能座舱平台”上榜30强。中瓴智行(成都)科技有限公司上榜产品“基于自研虚拟化操作系统的融合型智能座舱平台”,以自研的嵌入式虚拟化操作系统为基础底座,可通过虚拟化,将仪表系统、IVI系统(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融合运行与安全隔离。中瓴智行睿钛嵌入式操作系统是国内首个同时获得汽车、轨道交通、工业领域最高功能安全标准认证的RTOS&Hypervisor操作系统。
据悉,中瓴智行成立于2019年,是一家是一家以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操作系统为技术核心,聚焦汽车、轨道交通等工业智能化领域的创新型企业。在车载软件上,该公司自主研发的睿钛操作系统为整车厂提供安全可靠的基础软件平台,其产品连续两年蝉联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颁发的“智能座舱科技领先成果奖”。
活动现场
成都臻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臻识科技”)凭借“交通路侧全息智能感知系统”上榜30强。作为一家本土企业,臻识科技落地成都高新区已有15年。公司专注于边缘计算技术和智能硬件产品设计,凭借AI感知技术的积累优势,围绕更准、更快、更全的特色拓展产品及应用,聚焦智慧停车、智慧高速等场景打造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记者了解到,“交通路侧全息智能感知系统”目前已在北京、天津、上海、成都、重庆等国内近百个城市落地应用,为成都交投、天津中车、云南铁塔、昆山交投等智能交通运营方提供路侧智能感知服务,为深圳龙华、泸州、拉萨等交警部门提供智能交通治理方案。
安全是智能网联车的重要前提。作为国内首批探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在车辆碰撞检测运用的“吃螃蟹”者,成立于2007年的成都路行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路行通”),参与起草了《智慧城市感知终端应用指南》国家标准,该标准已于2023年12月1日正式实施。此外,该公司的碰撞算法已与一汽等主机厂合作落地。
当天大会上,该公司研发的“多模态车载移动感知安全预警终端”上榜30强,产品采用企业自研的汽车碰撞检测技术,已经做到了全球行业标杆。据悉,“多模态车载移动感知安全预警终端”拥有“环境感知”和“智能决策”,实现了车端接口、路侧智能设施和云端相互协同。形象来说,就是让车辆拥有了对环境感知增强和分析预测的能力,可实现交通信息实时感知,当事故发生时,0.8秒内即可完成检测并及时推送救援需求。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两客一危、货运等车辆。
如果说培育本土企业是练好一身“内功”,那么,构建完善的产业链则是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成都高新区通过培育本土企业、招引头部企业、广纳院士团队等多点发力强链补链,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方面形成一定优势。
活动现场
上榜30强的创新产品中,本土企业成都宜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宜泊科技”)研发的“场车协同智能泊车管理平台”在当下将泊车做到了“最智慧”。
“试着想象一下,未来去商场购物、去医院就医,人在停车场入口下车,全程一键操作,可以省去不少泊车、找车时间。”不久前,宜泊科技在成都高新区5G互联科创园内正式启动AVP(协同自主代客泊车)无人泊车示范点位,并进入测试阶段。宜泊科技副总经理张伟华提到,在功能性测试完成后,后续还将进行安全防护验证,预计明年年底,部分市民便可体验到上述场景。
据悉,这一示范点位的顺利落地,正是在成都高新区“给政策支持、给场景机会”的大背景下完成的。对此,张伟华说,“我们从去年开始着手落地车路云一体化AVP场景的打造和试验,面临诸多压力,而成都高新区给出的解决方案诚意满满,快速解决了企业的难题”。
活动现场
一手抓本土企业的培育,一手抓头部企业的招引。作为成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第一梯队”,成都高新区吸引了众多头部企业先后落地布局,为成都高新区车载智能领域产业注入强大动力。
从此次30强榜单来看,诸如吉利智行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智行”)、成都长城汽车研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长城”)、成都中科创达软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中科创达”),希迪智驾(成都)科技有限公司等招商引资企业均有上榜。
其中,成都长城于2024年4月在成都高新区成立,是国内头部车企长城集团海外车型智能座舱软件全国研发中心,成都长城上榜30强的产品为“座舱3D交互产品”。该产品实现3D人机交互,覆盖智驾3D渲染、3D车模桌面、3D能量流、3D空调、3DVPA等全场景3D体验,能达到60FPS极致丝滑交互,跨屏可无缝融合。该产品已量产落地到WEY蓝山,即将搭载WEI高山、坦克700等多款车型,未来还将覆盖长城全系高算力车型,重塑未来出行交互方式。
活动现场
吉利智行于2022年成立,由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控股,主要开展数据闭环、无图应用开发等,此次上榜30强的产品为“吉利智驾OEM图层”。通过检索知悉,“吉利智驾OEM图层”主要包括基础层、更新层、OEM运营图层和智驾经验图层四大图层,这些图层通过量产车反馈的用户行为等数据,构建贴合用户驾驶习惯的高效更新机制,提升智驾安全性与可用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榜30强的19个“高新系”产品中,“车载智能终端基础平台”“智能路侧设备(RSU)”两项产品均来自于区内一家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高科技企业——国汽智端(成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汽智端”)。
国汽智端作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孵化的高科技企业,所研发制造的车载智能终端基础平台,是在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主导下建设的“五大基础平台”之一。
自2022年落地成都高新区以来,国汽智端打造了以车载智能终端基础平台、车规级5G通信模组为核心的国产化产品体系,能够为汽车零部件一级供应商(Tier1)提供可扩展、可裁剪、可定制的车载智能系统平台产品和服务,为整车制造企业(OEM)提供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车载智能终端产品的整体解决方案。
此次大会发布的“成都造”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产品30强榜单,有19个产品来自“高新系”。这一成绩,源于成都高新区多年来内外兼修、打通全产业链的缘故。
活动现场
在产业生态上,成都高新区车载智能系统产业发展联盟成立,首批入会单位50余家,包括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院所,长城、吉利等整车企业及路行通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总规模100亿元的成都高新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专项基金设立,建设了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新一代车载智能终端基础平台等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一系列举措显示,车载智能系统领域的平台、专业园区、联盟、基金要素等,正在成都高新区加快聚集。
在产业政策上,成都高新区近两年里连续“加码”,先后发布《成都高新区车载智能系统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数字经济产业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数字经济产业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聚焦“重点软件、关键硬件、系统集成、应用示范”等智能驾驶产业核心环节,重点发布“关键零部件产业化项目、推动车载智能系统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与整车企业合作、打造自动驾驶示范应用场景”等11条政策,给出有力政策支撑,厘清了产业规划,明晰了发展路径。
为抢占车载智能系统产业这个万亿级增长新赛道,《成都高新区车载智能系统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以“1+3+4+6”的思路进行了谋划。其中“3”即指三大发展定位,分别为打造全球车载智能系统产业创新策源地、打造国际车载智能系统产业发展先行区、打造国际车载智能系统产业生态示范区。
路虽远,行必至。2024年三季度,成都高新区车载智能系统产业规模约为190亿元,同比增长14%,聚集企业140余家。已聚集智能网联汽车相关软件企业140余家,涵盖了“车载软件+车载硬件+系统集成”全产业链条,初步形成自驾域和座舱域为特色的发展格局,在产业规模上稳居成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第一梯队”。
文字:郑其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李艺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