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思宇
成都是名副其实的“青春之城”,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成都14至45岁青年达960.3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5.87%,在校大学生超过110万,几乎“半城皆青年”。近年来,成都全域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为青年人才在蓉就业创业提供了许多务实的政策和温馨的服务,成都在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中位居前列。
“青年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完善园区青年服务体系建设,塑造园区对青年更友好的‘园区青年’生态,引留更多优秀青年发挥利用自己的优势,不仅可以促进青年把握住机遇、实现个人价值,更能为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贡献青春力量,实现青年与园区的双向奔赴、彼此成就。”成都高新区政协委员,成都高新区希望社区中心秘书长、成都高新区少先队校外总辅导员吴思宇常年关注儿童青少年和高新青年的发展,在调研过程中,通过与大量在企业、社区、政府部门工作的青年们沟通对话后,她了解到产业园区在成就青年、发展青年、服务青年方面还存在着可提升空间。
“例如政策落地执行效率还有待提升。虽然成都推出了多项人才政策,比如‘人才安居工程’等,但是实际执行过程中,部分青年反映政策流程复杂,审批周期较长,导致政策红利未能及时惠及青年群体,部分政策宣传力度不足,青年人才对政策的知晓率和利用率较低。”吴思宇谈到,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和外地来蓉青年,对政策细节了解不够深入。
此外,生活配套与宜居环境也是广大青年的重要需求,但部分产业园区的生活配套设施如商业、医疗、教育等设施尚不能完全满足青年人才的需求,尤其是较远地区的园区,存在交通不便、生活不便等问题。
职业发展与成长空间受限、人才服务精准化不足等也是制约青年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园区的人才服务多以‘普惠性’政策为主,缺乏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层次青年人才的个性化服务,例如,科技领域青年人才与数字文创领域青年人才的需求差异较大,现有政策未能充分体现这种差异性。部分园区的‘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功能尚不完善,青年人才在办理落户、社保、子女入学等事务时,需多次跑腿,服务体验有待优化。”吴思宇说。
为此,她从优化顶层设计、促进供需衔接、精准专业服务三个方面,建议创塑城市和园区对青年更友好的生态,引留更多优秀青年与园区双向奔赴,为融合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的智慧和力量。
一是进一步优化青年友好型园区建设的规划顶层设计。在园区规划布局、功能定位、产业发展、文化建设、资源配置等全方位全过程,充分体现青春元素、考虑青年发展需求。在园区公共服务综合体和嵌入式服务设施布局中体现青年友好理念,稳步推动医疗、教育、交通、文化等园区公共服务均衡优质配置,因地制宜布局一批青年友好的园区美空间、微景观,从顶层设计上增强园区对青年的吸引力。
二是进一步推动青年力量与园区需求衔接匹配。一方面,完善园区对青年更友好的制度供给。比如,在项目审批、信贷发放、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园区青年人才专属优惠政策,不断增强青年对产业园区友好制度的可及性和获得感。另一方面,畅通青年在产业园区更有为的平台渠道。比如,搭建园区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积极引导大学生探索产业融合新业态;设立专门的风险投资基金,为园区青创项目提供担保、风险管控、法律援助等服务,促进园区青创整体活跃。
三是进一步提升人才服务精准化水平。通过精准化服务,营造积极友好的园区青年文化氛围,建设特色园区青年之家,引入专业力量运营,为青年提供休闲交流场所,让青年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和社交来缓解“加班焦虑”。为青年职工提供职业规划,让青年在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上更有目标和方向等举措缓解“就业焦虑”,为青年提供更多优质的潮流与传统跨界的文化产品缓解“文化焦虑”,倡导社会节俭等传统优秀品质缓解“超前消费焦虑”。
文字:向晨晨
受访者供图
编辑:李艺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