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动治“冻” 守牢“安全线”

2024-01-26 08:00:41 

写在前面

人怕冷,室外运转的设备也怕冷,出现冻堵等情况就会影响油田生产的稳定运行……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寒潮天气的不利影响,油田各单位“以雪为令,闻雪而动”,超前预判、迅速行动、科学部署,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应对“寒冻”天气,全力保障油田生产生活平稳有序运行。

近日,受寒潮影响气温骤降,油田各单位冬防保温工作依旧“争分夺秒”地进行着,大庆石油人在添衣保暖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工作中的“伙伴”。他们想方设法让每台设备设施在寒冬里“温暖上岗”,用科学的措施与昂扬的斗志牢牢把握冬季生产的主动权! 

文/李虹燕


筑牢生产设备“保温墙”

“马上就来寒潮了,大家抓紧检查设备,做好保温措施,避免低温带病运行。”

“报告!离心机、螺旋输送机、加药泵这几个设备已经搞定。”

1月22日,刚过大寒,正值“四九”,气温开启速冻模式。在水务环保公司水务环保工程三公司,员工们正对设备进行“热保养”,只见他们先用高压泵车对调质罐、回掺水罐等设备设施进行热冲洗,再用压缩风机对这些设备设施内腔进行吹扫,最后对室外裸露易冻的管线、阀门、仪表、阀井用毛毡进行覆盖保温。

今年年初以来,水务环保公司水务环保工程三公司积极开展“冬保”工作,检修保养不停歇,确保迎峰度冬设备安全运行。

“早在去年入冬前,我们下属3个工程部的员工就对站内的设备设施按标准化流程进行冬防保温作业。”水务环保工程三公司污水处理工赵万春介绍说,“我们要求在岗值班人员重点开展对暖气系统的检查,尤其夜班人员在巡查期间要对室内、外的运行设备打起‘十二分精神’,发现设备设施有漏水、漏油、上霜等现象及时进行上报并处理。”同时,他们还加强分公司、各工程部、班组三级联动,对重大紧急突发状况做到抢险保运队伍第一时间出动,第一时间处理,第一时间恢复。

在岗位巡检方面,他们严把重点部位“预防关”。值班人员严密监视门、窗、穿堂风对室温造成的影响,对重点部位加装棉门帘、暖幕。下雪后,及时组织人员集中会战清雪,着手对生产区、生活区内的门口、过道、台阶等易结冰区域铺设防滑垫,并设立防滑提示牌。

此外,他们还对室外易冻的设备设施进行风险预测及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及时整改,落实责任人及时间节点。并充分利用生产会、班前会、中油即时通等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员工冬季防寒防冻知识培训,为设备、人员平稳过冬奠定基础。

文/摄 本报记者 杨爽 通讯员 段婉茹


24小时巡查设备保施工

数九寒天,持续低温考验着试油试采分公司射孔大队冬季射孔施工运转的每个环节。为了应对寒潮,射孔大队员工提前行动给各类生产设备“保暖”,穿上“防寒服”。每天召开班前会,进行安全交底,并安排6名员工24小时轮换值守,确保“不冻坏一台设备,不冻堵一条管线,不发生一起事故,不冻伤一名员工”。

“射孔枪还有100米到达井口,各岗位准备,注意观察捕集器状态”。1月7日21时许,在位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施工现场,射孔三队技术负责人王成振左手拿着聚光灯,右手拿着对讲机,时刻关注着射孔施工的每一个细节。由于聚光灯重达10多斤,他只能用大腿顶住灯盖,左臂夹紧,灯光稳稳地照在捕集器上,直到看到捕捉器平稳运行,王成振才长舒一口气。

凌晨2时,员工们又加大了对各类设备、管线巡查的力度,深一脚浅一脚地穿梭于井场之间,仔细检查着各井口设备,凛冽的寒风像刀子一样拍在他的身上,脸冻得通红,手指也变得麻木,但他坚持走完了全部井口,不落下任何一处管线。回到基地已是40分钟后了,操作员王彪看到他眉毛、睫毛糊满了冰霜,打趣地说道:“出去逛了一圈,竟然化身圣诞老人了!”王成振笑着说:“我多巡视一会儿、多检查一项,才能确保防冻堵工作无死角、全方位、全覆盖,越是特殊时期,越要把安全工作做细做实。”

这只是射孔大队以“动”治“冻”,全力应对低温寒潮天气,保障生产安全平稳运行的一个缩影,射孔大队全体干部员工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严细认真的工作作风和顽强拼搏的干劲,坚守在生产一线,展现射孔铁军的风采,为油田高质量发展冲锋在前。

文/摄 本报记者 周娜 通讯员 刘颖


设备穿“新衣”安全过寒冬

近日,受寒潮影响,气温骤降。中油电能供电二公司燃料部高度重视人员及现场设备防寒防冻工作,及时制定各种防寒防冻措施,以动制“冻”把防寒防冻措施落到实处,确保保供任务顺利完成。

燃料部检修专业电检班组对所辖室外设备进行地毯式检查和落实防寒防冻措施。斗轮堆取料机及输煤七段属于户外作业同时也是输煤系统的关键设备,当检查到斗轮堆取料机电缆卷筒的电机和伴热系统时,发现电机的防寒毡较薄易破损,他们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把破旧毛毡更换为加厚保暖棉和帆布材料合成的防寒棉被,进一步防止寒潮造成转动机润滑油冻结的情况发生。换完后,大家的手都冻僵了。

检修专业同时对输煤七段室外冲洗水管的管线伴热及保温进行检查,并排查伴热电缆及线路接头状态确定良好,保证伴热系统运转稳定,消除冬季管线冻结隐患,保证冬季储煤场用水稳定,达到及时冲洗输煤运行设备积粉和消除储煤场自燃点工作的顺利完成。

输煤运行专业的5个班组无论哪个班组当值都及时与汽机专业沟通,确定蒸汽输送顺畅,第一时间检查蒸汽和回水联箱的阀门是否打开并开到极限,确保输煤段内所有的暖气都要热,并做好巡视工作。尤其夜间值班人员对室外的运行设备检查要到位,发现漏水、漏油及霜冻等现象及时汇报有关领导并联系检修人员处理。

运行专业还组织人力为输煤现场段内各个门上都加装棉门帘子,检查窗户和门是否关严好用,能够遮挡寒风霜雪,避免设备及人员受寒。

尽管天寒地冻,中油电能人深知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和担当,他们强强联手不惧严寒,用实际行动来抵御寒潮,守护着油城千家万户的温暖。 

文/摄 本报通讯员 左丽国


迎峰度冬

设备安全“再加码”

1月21日,在零下20摄氏度的寒夜中,采油十厂第四作业区朝六联集输班的集输工郭立辉和刘艳在巡检中发现减压阀被冻,有条不紊的用一桶桶热水进行浇洒,20分钟后,终于隐约听见“咝咝”的过气声从管线内流过,两人的眉宇间已经结了一层霜,但减压阀恢复正常,确保了生产平稳运行。这是第四作业区干部员工积极应对极寒天气,将“寒冬”变“暖冬”的缩影。

近日,受寒潮影响,极寒天气为原油生产带来了诸多困难和挑战。为保证原油安全生产,确保设备安全过冬,第四作业区迅速启动冬季安全生产管理方案,落实《冬季生产运行管理措施》《冬季设备管理措施》等相关要求,中控室充分利用数字化监控平台,密切关注关键生产装置、设备设施运行动态, “对症下药”开出“良方”,有效确保生产安全、有序、平稳。

针对寒潮天气下安全风险加大的实际,这个作业区组织开展了专项安全环保大检查,全面排查油罐区、井站现场等重点部位的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对站库设备设施、油气水管线冬防保温、运行参数、安全附件进行安全检查,对现场出现的超压、超温、超流量、超液位等问题,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及时分析、查找原因,制定合理的整改措施,下发整改通知单限定期限复查。

安全环保工作重点在一线。针对寒潮天气下事故易发的特点,他们牢固树立“培训不到位是最大的安全隐患”管理理念,以“防风险、除隐患、遏事故”培训为主旋律,充分利用“班前课”“即时通小课堂”“员工培训流动团”等培训途径,采取“培训—操作—考核—再强化培训—再操作—再考核”的动态循环培训方法,纠正操作过程中的违章行为,把技术、安全培训课堂搬到岗位操作现场。针对员工提出的技能操作难点问题,由技师和技术骨干指导,同时组织员工之间相互轮流当教师,达到取长补短提升技能水平的效果。

文/摄 本报记者 王玉 通讯员 刘申申


专项培训确保设备抗寒“无忧”

“近期气温持续走低,昼夜温差增大,各班组快速行动起来,将防冻工作作为交接班的重要内容,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1月22日,采油四厂第五作业区副经理张智超在生产会上一再强调。

防冻保温工作是冬季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对此,该作业区高度重视、统一部署,结合当前安全生产形势和季节特点,汲取往年冬季防冻工作经验,梳理出问题清单和重点防控部位,加强组织防冻专项培训,念好“四字安全管理口诀”,确保装置安全运行。

该作业区以安全环保服务中心为载体,增强安全生产相关的教育培训,开通8小时全员服务热线,在线解答疑难问题和思想困惑,促使员工由“被动学”向“主动听”转变。为提升实操能力和冬季生产防范意识,积极开展“安全大讲堂”“应急演练”“救援培训”等安全生产主题活动。同时,加大极寒天气前后时段巡视频次,采取区负责人、机关干部不定时抽查和监督人员定期现场巡查等方式,多角度、多层面、多方式强化设备及线路巡视检查,确保冬季生产运行平稳。

入冬以来,他们加大警示教育宣传工作,先后开展管线解堵、风雪极端天气、机械伤害等应急演练10余次,广泛宣传日常安全基本常识、应急自救方法,进一步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处理能力。

该作业区按照基层班组管辖区域,由区属各红色网格长牵头,组织基层员工成立多个冬季安全生产互助小组,推行机关基层上下协作、班组互相监督互相提醒的防危抢险机制,排查存在的隐患并“对症下药”治理隐患,严格排查加热炉冬季运行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以确保全区冬季各个井组、站点供暖及管线保温需求,实现风险隐患早发现、突发事件快处置,力争将安全事故杜绝在萌芽状态之中。

文/摄 本报记者 焦丹 通讯员 刘铭


设备“温暖上岗”战严寒

“今天最低温度已经快零下30摄氏度了,咱们要开3口水井,大家都多穿点。”寒冬腊月,空旷的井场上寒风凛冽,一线采油工人们正在紧张地施工,想着尽早完成54口水井开关井工作,做好冬季安全管理,为完成全年原油生产任务开个好头。

最近,气温持续走低,天气越来越冷,采油六厂第五作业区适时调整计划,围绕“不冻一条管线,不冻一口单井”的目标,扎实开展扫线、解堵等工作,锅炉车和电焊工程车等设备集体出动,截至目前,已开井47口,恢复水量5860立方米。然而,在严寒天气中,不仅考验着设备承受力,更时刻“折磨”着操作人员,员工们有的拿着蒸汽喷枪处理井口、有的焊接管线,连续的室外作业,手脚实在冻得厉害,大家就把手放嘴边吹两下,狠狠跺两下脚继续干,从不喊苦叫累。

“这边雪地结冰打滑,走到这儿你们要格外小心,防止滑倒。”注采507班班长何万胜一边带领着员工对施工现场的管线、井口进行加热保温包扎,一边督促各站、班组做好设备设施安全检查,对压力偏高的外输管线,加密热洗扫线作业频次,力保每一根管道“动脉”畅通无阻。

“油井在不同生产阶段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不能指望某项技术能包治百病,也得注意注水方面的问题。”为持续激发油井生产潜力,作业区还抽调多名技术“特派员”,在寒冬里奔赴油气生产一线,有针对性地开展油水井调查,对油井易出现的偏磨、腐蚀、卡泵、结蜡、结垢等疑难问题,及时核实、认真分析,找准症结制定措施,当好油水井“保健医生”,最大限度发挥油井潜能。

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作业,即便衣服上结了冰,脸上挂了霜,手冻得直哆嗦,一线员工们也没有一丝抱怨,看着恢复生产的一口口油井,大家高兴地说道,“天气虽冷,心里却是暖和的,每干完一项工作都感觉夺油抢产的脚步更坚实了。”

文/摄 本报记者 王蓓萨 通讯员 周轩宇


热门推荐
“红与白” 的赞歌 2024-01-26 07:55:56
“升”“降”之中看变化 2024-01-26 07:52:02
一版图片新闻 2024-01-26 07: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