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人?e人?石油人有咱自己的性格属性

2024-01-25 11:07:05 

I人?e人?石油人有咱自己的性格属性

写在前面

日前,一种名为“MBTI”的人格测试爆火,风靡各大社交平台,热度迟迟不退,并成为了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之间全新的“社交密码”。“你是I人还是E人?”已经成为时下最流行的社交开场白。

如果让大庆石油人做一做MBTI测试,他们会测出怎样的结果呢?

其实,咱大庆石油人早已在日常工作中练就了独具“油味儿”的性格属性——或缜密、或高效、或细致、或坚韧……岗位责任不同,性格属性不一。

这些属性伴随着周而复始的工作日常,已深深融入到了大庆石油人的血液里,成为他们彰显个性的标签,伴随着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披荆斩棘”,接续书写“我为祖国献石油”新时代答卷。

文/杨玉君




Rigorous缜密的

动态分析,成败只在方寸间

采油四厂地质研究所断层边部大斜度井技术团队一直以缜密的科研态度著称。2008年成立至今,他们致力于断层边部的大量剩余油未有效动用的科研攻关,为锚定“精准找油、靶向控油、高效采油”目标,设计钻打各类高效井86口,钻打的井含水仅为0.6%,刷新了特高含水后期剩余油精准挖潜新纪录,荣获“2023年油田公司首届技术创新团队”称号。

累累硕果背后是一整套缜密的创新机制。面对特高含水后期精准挖潜剩余油的重任,他们要将地下的储层以模型再现还原,在井距只有100米的密井网间隙内精准定位潜力部位,还要瞄准地下两米的目标砂体钻打高效井,误差不能超过半米,成败只在方寸之间。由于团队成员多是研究动态分析,为攻克上述难题,他们吸纳了储层描述、构造建模、开发地震等专业人才,大家互学共进、刻苦攻关,突破性地设计出“井王”杏5-3-平4水平井,初期日产油高达60吨。

为钻打出产量更高的高效井,这个团队在杏七区东部产能建设中连续钻打18口水平井,漫长寒冷的冬季,大家不分昼夜,住板房吃泡面,紧盯模型和轨迹,确保每口井着陆准确率100%、砂岩钻遇率100%。

随着油田开发深入,剩余资源量不断减少,要想成功钻打一口产量高、含水低的高效井,难度越来越大。除了加强创新科研,更需要做深做细基础研究工作,从小数据解释到大模型建立,这个团队以极其缜密的态度,做好每一个剖面解释、每一条数据核查,从易被忽略的0.5米以下小断点入手,揭开了断层演化及内部构型的大秘密,先后研发了地下剩余资源“雷达系统”和高效井钻打“导航系统”,创造了穿断层取心和长井段多部位水平井取心两项世界第一,以及断层边部大斜度井挖潜、平直联合三元复合驱、全藏断裂系统建模、开发区级建模数模四项国内行业第一。

文/摄 本报记者 焦丹 通讯员 王雨





Efficient高效的

实打实的业绩就是“成绩单”

桥射联作年射孔200层突破至800层,工作量翻了4倍;仅用两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11口井、305段桥射联作射孔任务,占全大队70%桥射联作任务量,最多配合6套压裂车组10口井同时压裂运行——试油试采分公司射孔大队射孔三队用实打实的业绩证明了他们的高效率!

桥射联作技术被誉为“油田非常规储层开发三大必备技术”之一,为了快速掌握此项技术,射孔三队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首创全国连续油管首段射孔十级压力起爆(联作),使效率提升50%。“桥射联作井和常规井施工相比,难度更高,现场安全和质量控制点项多,对各方面的要求也更精细,坚啃硬是射孔精神的‘筋骨’,也是我们射孔三队的工作作风,我们不仅要完成它,还要高效地拿下它。”射孔三队队长郭明如是说。

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一次施工中,射孔三队12名员工刚完成36天的连续施工,就在党支部书记郭永涛的带领下赶往另一个施工现场,在缺少工程机械的情况下,完成超出正常两倍的工作量,“连续4天,我们每人每天都要步行两万多步,用满手血泡换来了4个标准化施工场地压前准备工作的提前完成。”郭永涛说。凭借着这股干劲儿,他们圆满完成了8口井313段桥射任务,交出了单井平均单段时效2.23小时的“成绩单”。

在一次井场搬家就位时,天降暴风雪,现场积雪超过1米深,清雪设备无法到达现场,但施工不能等,于是,他们自行组织人工清雪,两天时间硬是清出14卡车积雪。从正式施工开始,郭明和技术负责人王成振带领10名员工,用13天时间完成了47段的桥射联作施工任务,创造了桥射联作的新速度。

从长垣到外围,从海塔到川渝,射孔三队用赤诚诠释闻油而动的初心,用实干践行稳油增气的使命,为油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文/摄 本报记者 周娜 通讯员 刘颖






Detailed细致的

装备制造集团力神泵业有限公司电泵制造厂里,有一间明亮宽敞的“玻璃房”,不同于普通车间里的轰鸣嘈杂,这间都是女工的房间里总是轻声细语,安静而忙碌,这就是下线班。在这里,她们做着和机械比精度的活儿。

所谓下线,就是在无尘、恒温房间里,用长度十几米引线,带动一根根电磁线,在精密的电子线槽里穿梭,目的是将近700米长的电磁线如“穿针引线”般,穿入定子内腔槽孔中。这是一种纯手工的工作方式,下线松紧到什么程度,两端预留长度是多少,都有严格的要求。为了满足这样“严苛”的工艺要求,下线班女工们的手艺各个都精细无比。

“穿线特别考验手劲儿,太用力线会弯,力度太轻又穿不进去。而且一个线槽里需要穿7根线,穿前几根线的时候还相对容易,等后几根线穿入的时候,线槽内的空间趋近于饱和,穿线更是难上加难。”有着15年操作经验的班长黄彦秋可是个穿线高手,在她细致入微地操作下,7根两毫米粗细的电磁线依次穿进直径3厘米的槽中,如此往复,穿满18个槽。而这并不是最难的工序,终极考验还在后头,穿完线后,要进行复杂繁琐的“整形”。

所谓“整形”,就是按顺序依次将电磁线紧密地排在管壁上,操作员工需要用玻璃丝带将线送入,线与线上下缝隙不能超过1至两毫米。一根两毫米的铜线能用上剪刀、小锤、锉刀等十几种工具,其操作难度可想而知,没有两年的功底,是上不了手的。

每日,下线班女工们都在这狭窄的缝隙内,展现着高超的技艺,操作7个小时以上,胳膊肿、眼睛花是常事,但是她们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状态,不能出现一丝一毫的差错。

如今,下线班女工们做出的精良产品已从大庆油田走向世界,用精湛的技艺拉动了“大庆力神”的发展之线,用精细的操作撑起了市场与品牌的重担。

文/摄 本报记者 宋美娜 通讯员 杨梦迪





Enterprising进取的

精准挖潜,用效率说话

在采油十厂地质研究所动态室有22名“女将”,她们主要负责油田开发调整、措施挖潜等工作。在工作中,22名“女将”始终秉持“毫厘不差、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近5年,她们累计开展科研和现场试验20余项,参与油田公司及厂项目30余项,为油气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023年,完成油田综合调整994井次,油田年均含水、自然递减率分别比计划低0.22和1.61个百分点,累计节约注水63.87万立方米。

“这22名‘女将’的性格很像,她们面对每一个项目都是积极进取,决不放弃。”地质研究所动态室党支部书记崔璐告诉记者,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油井也是一样,管理再精心也会出现“头疼脑热”。为保证油田正常生产,动态室的“女将”们制定了前线落实产量制度,保障每周至少有5人在前线。只要数据出现异常,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寒冬腊月,她们都会在第一时间前往百十公里外的生产现场落实情况,并根据日常生产、历次作业等情况“把脉会诊”查出病因,确诊后24小时内“对症下药”发出设计,确保油井尽早恢复生产。

“室里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是动态室22名“女将”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由于采油十厂涉及朝阳沟、双城、肇源等油田,覆盖面广,地质条件参差不齐。为保证油田产量,“女将”们以产量平稳运行为目标,从区块对标管理入手,时刻关注油田区块五大类十五项指标变化,结合异常井管理制度,密切跟踪未措施老井、措施井和新井情况,及时分析产量、含水波动的老井,跟踪分析新投产井,精细筛选措施潜力井。

遇到地下形势复杂,多轮次调整效果变差井,就需要新的手段来保证开发水平,需要逐井分析,并对每口井制定合理对策,这样一来,工作量大大翻倍。面对困难,“女将”们从不退缩,主动加班,去年,编制各类开发方案及专业汇报20余项。同时,为提高工作效率,动态室的“女将”们从基础数据抓起,修编标准化库46个、图幅1千余张。目前,软件应用率达100%,提高工作效率4倍以上。

文/摄 本报记者 王玉 通讯员 刘申申





Tenacious坚韧的

在陌生领域从容应对

“处理站改造水封罐、干燥罐、分液罐集中排气方案在生产中有安全隐患,下一步联系设计人员,建议改为独立式。”

“越是数九寒天,越是不能掉以轻心!”

1月22日,在水务环保公司水务环保工程二公司含油污泥处理三部现场,只见水务环保工程二公司生产副经理佘明刚正翻开他密密麻麻的工作记录本,有条不紊地布置着相关工作。

作为奋战在油田环保生产一线的团队,含油污泥处理三部紧抓公司水务环保转型升级新契机,在流程优化、完善制度、整改隐患、运行维护等方面下功夫、打硬仗,含油污泥处理工作稳步开展。

“在2021年刚组建时,我们团队的管理人员只有3个人,当时大伙儿都没接触过含油污泥处理,对于转型的环保业务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佘明刚回忆说,“我们那时候啥都缺,就是不缺干事创业的心。”

“咋办,没有路就走出一条路。”佘明刚坚定地说。那是一段让佘明刚难以忘怀的时光,他们团队成员扎根生产一线,跟专家学习业务实践。短短一个月时间,从梳理含油污泥处理的整个工作流程到解决各站的实际问题,从制定相关制度到组织基层站队接手……所有人都在快速成长。

截至目前,他们梳理制度12项,修订并整理现行制度9项,废止制度3项,促进各项制度更趋完善,为“制度管人、流程管事”奠定坚实基础,有效提升整体运维水平。

“打好含油污泥处理战,我们有信心。”佘明刚感慨地说,“目前,含油污泥处理已经进入环保产业发展的快车道,我们只有继续坚定地走下去,再多的陌生领域、全新挑战也能从容应对。”

文/摄 本报记者 杨爽 通讯员 景爱欣



热门推荐
二版右侧栏 2024-01-25 10:58:57
给地下岩石做“CT” 2024-01-25 10:50:10
安全速递 2024-01-24 07:4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