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一线智慧 助力安全生产

2024-01-26 08:06:04 

○本报记者 林立叶

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一线员工对安全生产有着最深刻的理解和最直接的体验,对安全问题也最有发言权。近年来,工程建设公司一线员工在基层安全生产实践中不断迸发“金点子”,“小改小革”成果不断涌现,一系列小工具、小技术、小设备,既消除了安全隐患,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企业发展拧紧了“安全阀”。

●临时绝缘电缆支架:

小创新消除大隐患

1月22日,油田工程事业部第七项目部承揽的储罐、过滤罐罐顶及附属设施改造工程施工现场,操作人员正在进行临时电缆铺设。原本需要4至5人配合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要两个人就可以完成,整个过程安全高效,没有一丝“拖泥带水”。

临时用电是油田基建施工现场最常见的高风险作业之一,可传统的木制支架牢固性较差,操作繁琐,还特别容易损坏,给现场施工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第七项目部技术负责人童雷深入一线,和施工班组一起进行电缆铺设,亲身体验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堵点,找到了传统支架的设计弊端。经过两个多月的观察和摸索,终于设计出了一款新型的临时绝缘电缆支架。

“我设计的电缆支架底部采用薄钢板十字交叉的形式,相比木制三角支架稳固性更高。我还在支架上加装了一个定滑轮,降低支架在拖拽过程中倾倒的可能。”童雷介绍说。截至目前,该支架已在油田工程事业部30多项工程中推广应用,不仅提高了电缆铺设的安全性,还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得到了一线员工们的高度好评。

●移动式上高焊接作业平台:

小平台规避大风险

去年,建材公司油气工程橇装设备厂乔迁至新厂区后,安全管理也不断升级。

该厂常年承担各种类型的压力容器预制任务,在进行压力容器焊接时,工人需要在两米至6米以上的容器壳体上进行焊接作业和焊道外观处理作业,属于高风险施工。

为了确保罐顶高空作业安全,油气工程橇装设备厂容器制造车间主任杨凯峰每天一闲下来就开始琢磨怎么解决这道难题。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团队研究论证,他将报废的平板车恢复动力系统,使平板车能够沿着轨道在容器侧位前后移动,还设计了双层焊接平台,在四周安装一米高的防护栏,并加装吊桥式悬梯、可伸缩旋转的安全带挂杆,为高空作业人员的安全保驾护航。

这个可移动式的焊接作业平台一经“问世”,马上就赢得了安全部门和焊工的青睐。在该平台的安全“加持”下,已焊接滤罐、缓冲罐、加热炉等各类压力容器共计80余台,不仅为焊工提供了有效的安全保障,还节省了架梯子和移动梯子的时间。此项革新获得了油田公司革新成果一等奖,目前已申报实用新型专利。

●检修音告警器:

小匣子保障大安全

1月23日9时,油田工程事业部第十五工程部施工现场传来了一阵“有人工作,禁止合闸”的警告音。原来现场正在进行配电柜检修作业,一旁的施工人员未发现停电警示牌,打算合上开关,于是配电箱里的一个红色的立方体匣子立即发出了警报。

别看这个小匣子不起眼,却堪称停电检修人员的“生命匣”。它的发明者是第十五工程部电工高志国和班组长卫东。原来,在油田产能建设中,停电检修是工作常态,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现场人员交叉作业,警示牌脱落导致非检修人员误合闸的情况时有发生,极易造成检修人员触电事故。为了避免此类安全事故发生,他们在停电预警上动起了脑筋,经过上百次的模拟,反复修订完善方案,终于开发研制出了这台“检修音告警器”。在检修工作时,当其他人员准备闭合断路器时,只要打开检修箱门,红外感应开关就会驱动语音告警器,发出告警提示,及时阻止事故发生。

由于检修音告警器灵敏度高、体积小、安装方便,已先后在广东揭阳520万立方米原油储气库等20多个重点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有效地保障了电力检修人员的生命安全。




液位报警器

及时准确的提醒

采油二厂第九作业区南7-1联集输班岗长王玉明的日常工作是与各种设备和工具打交道,确保联合站的安全生产、平稳输油。而其中,液位报警器是他每天都会密切关注的设备。

液位报警器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它利用浮力原理和电子技术,实时监测油罐、管线等设备的液位高度。一旦液位超过或低于预设的安全范围,报警器就会立刻发出警报,提醒工作人员立即采取措施。对于联合站来说,液位报警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关乎到整个生产流程的安全与稳定。

但现实工作中的挑战和困难远比想象的多。大庆油田地处严寒地带,冬季气温常常达到零下几十度。在这种环境下,电子元件很容易出现故障,液位报警器在解决这些挑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一次,南7-1联合站的一个油罐的液位突然大幅度下降,而现场并没有现象发生。多亏了液位报警器的及时提醒,王玉明迅速发现了油罐底部的一个大裂缝,及时止损。如果没有液位报警器的准确预警,后果不堪设想。通过这次事件,第九作业区更加重视对液位报警器的维护和保养,定期进行模拟演练,确保在真正的危机出现时能够迅速、准确地作出反应。

文/摄 本报通讯员 宋丹 胡婉莹



个体防护体验室

特别的体验

“慧姐,快穿上工服,咱们去锅炉看一眼来水温度。”天然气分公司应急救援演练中心办公楼内,生产指挥中心设备专业郭磊催促着。

“等一下,我戴上安全帽。”生产指挥中心副主任公方慧仔细扣好工服扣子,将头发盘入安全帽内,收紧下颌带。“慧姐,不用这么正规吧,去看一眼就回来,不戴安全帽也一样。”郭磊不以为然。

“那可不行!走!跟我去个体防护体验室体验一下!”公方慧说。“这是安全帽防护体验平台,该平台是模拟作业人员在受到物体打击伤害时安全帽起到的保护作用,你正确佩戴安全帽,站着不动,在第7个滴声后会有硬物敲击安全帽。”

“咚!”

“怎么样?是不是脑子嗡嗡的?”公方慧问。

“慧姐,突然来一杵子,吓我一跳,我以后进厂区一定戴好安全帽!”郭磊回答。“好样的!安全无小事,做好个人防护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

天然气分公司应急救援演练中心突出“三实”特色,开展个体防护、机械伤害、电气伤害等展示体验特色培训。通过视觉、感官的体验式教学,提高体验者安全防护意识,提升体验者对各类伤害的隐患排查与风险辨识能力及个人防护能力。让安全成为习惯,让习惯更加安全,真正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

文/摄 本报通讯员 刘馨文



气体检测仪测出来的安心

1月22日一早,试油试采分公司作业二大队作业14队队长张广义早早来到大队机关楼,领取送来检定合格的“四合一”泵吸式气体检测仪。

“别看这个小东西不大,这可是咱们油田发现井筒中一氧化碳含量超标的功臣。”说起“四合一”泵吸式气体检测仪,张广义一脸的骄傲。

4年前,他们遇到过一个棘手的施工现场,之前施工的队伍均反映员工在施工过程中频频出现头晕、无力等症状,“三合一”气体检测仪并未发现有毒有害气体超标,最终无奈终止施工。作业14队在接手施工任务后,因队里的“三合一”气体检测仪送修,临时使用了大队的“四合一”泵吸式气体检测仪,意外发现井筒内一氧化碳含量超标,成为当年行业内的重大发现。

这件“四合一”泵吸式气体检测仪也因为这件“首功”留在了作业14队,这个大队也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基层队伍更新这一设备,保障一线作业员工的生命安全。

“风向正南,检测井筒内硫化氢、可燃气体、一氧化碳、氧气含量均在正常范围内,符合开工要求,请指示。”张广义在经过检测后,向大队生产指挥中心申请开工。开工前“测一测”也成为了全队的工作习惯,员工们纷纷表示要将安全习惯入脑入心,推进安全生产有序进行。

文/摄 本报通讯员 孟庆达

热门推荐
“红与白” 的赞歌 2024-01-26 07:55:56
“升”“降”之中看变化 2024-01-26 07:52:02
一版图片新闻 2024-01-26 07: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