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玉
在油田生产一线,常能看到“石油红+小黄帽”在起落的抽油机或油库间穿梭,夜越黑,他们的眼睛越亮;夜越深,他们的神经越紧绷。从晨光熹微到夜幕低垂,他们时刻为员工的安全健康和原油生产的安全有序运行保驾护航。储运销售分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主任王霁就是其中一员。
作为大庆油田重大危险源数量最多、级别最高单位的安全管家,王霁始终秉承“安全无小事、安全是生命”的理念,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绷紧安全弦,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从什么都不懂到相对熟悉业务,大概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回想起13年前刚从事安全工作的那段时光,王霁说,“不懂就学,多向熟悉业务的人请教,用心学习法律法规,业务能力就逐渐精进了。”
从业务“新兵”到“精兵”,每一天,王霁都坚持学习钻研业务知识,利用碎片化时间翻阅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相关书籍和工作手册。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学习途径在实际监管过程中。每一个检查过程,对他都是一次安全生产普法宣教的讲台。
“安全生产大过天,须臾不可松懈。”这是王霁始终坚持的理念。为适应安全环保规范管理新要求,王霁走访基层单位、站队员工200余人次,摸清了安全管理制度的薄弱点和缺失项,先后修订、建立了《储运销售分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储运销售分公司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职责规定》等13项安全制度,细化了《输油管道违章建筑安全管理责任书》和《个人安全行动计划》,强化安全“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检查有考核”的全过程闭环管理,实现安全制度、管理责任全覆盖、无死角。
预防永远是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为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王霁针对应急管理涉及岗位多、协调难度大的问题,创新建立了“解锁式”应急指挥程序,即岗位处置汇报、调度居中指挥、领导部署下步任务的程序,保证了整体应急响应快速、安全、有效。为了让岗位员工在紧急状态下仍能牢记应急处置程序,他提炼形成“应急处置24法”,将应急处置步骤总结为朗朗上口的“全停七关一断电”和“三停三关”等顺口溜,大大方便了员工记忆。
“生产作业一线往往是最危险的地方,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只有深入生产作业现场排查问题隐患,督促企业落实整改,才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王霁告诉记者。2023年7月,通过庆哈管线的内检测数据发现,中二站进站Φ377管线约15米管段有70余处重腐蚀点,最大腐蚀深度达45%,存在穿孔风险。他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确定管线位置、关联线路,排查风险点,制订方案,组织抢修。经过48小时不间断奋战,腐蚀点管线终于完成更换,有力保障了生产的安全平稳运行。
王霁说,自己的优势在于拥有在生产一线长期积累的安全生产经验和班组管理经验。为有效降低作业风险,他提出了对工艺系统中每个节点与“人、机、物、法、环”中的交集作为监督关键点,对工艺系统“靶向”用药、对症开方的“靶向监督”理念,并通过“搭建网格、靶向问诊、切中要害、过程考核”的方式,逐步构建“靶向系统式网格化监督”安全管理模式,实现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的安全立体监察。
他利用储油罐雷达液位计14点测温装置,分析罐内油温分布以及储罐维温效果,建立了储油罐温降模型,计算出储油罐温降趋势;针对俄油特性,提出了“以时间换空间”的维温方式、优化储油罐运行新模式,通过论证最低耗气、耗电量下的安全运行平衡点,科学合理制订出不同工况下锅炉负荷调整和输油泵匹配方案。方案实施后,每年换热器投运时间平均延缓45天,节约电能10万千瓦时,节约天然气40万立方米。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弥足珍贵。王霁说,安全生产没有旁观者,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安全生产,才能让每个人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中工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