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计“抠”出效益

2024-04-11 10:06:19 

千方百计“抠”出效益

写在前面

为助力油田加速上扬成长“第二曲线”、提升发展质量效益,油田各单位本着“能赚出来更能省出来”的理念,在经营上精打细算、生产上精心组织、管理上精耕细作、技术上精益求精,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堵住浪费点、亏损点,“抠”出真效益,创造新业绩。

干部员工意识到,不仅要“干得好”,还要“算得精”;不仅要从各项成本支出上省大钱,还要从点滴节约中增效益、从修旧利废上“捡芝麻”。只有会“抠”、愿“抠”蔚然成风、“处处开花”,才能让油田全方位的降本增效“花艳果香”!

(执笔 高睿)


精准计划 提高洗井效率

4月2日16时,采油五厂生产保障大队生产指挥中心主任刘二龙开始查看当天统计出的生产调度综合日报,并根据日报提前计划第二天的工作。综合日报标注了各作业区申请热洗的井数,并且根据地理位置合理分配给保障维修5个班组,内容、数量清晰明了,省去了打电话协调的环节,刘二龙也能将更多精力放在前线生产指挥上了。

一张日报之所以能够充分发挥生产调度作用,得益于采油五厂的专业化高效洗井模式。

长期以来,采油五厂的传统热洗模式是热洗车辆和热洗人员统一由作业区自行管理,但每个作业区的油井情况不同,经常出现洗井车辆多待洗井少或待洗井多而洗井车辆少的情况。

2023年,采油五厂打破传统模式,将热洗工作从作业区剥离出来,以“应急优先、就近保障、规范流程、集中调派”为原则,整合人员、设备,规划上移至生产保障大队集中管理。

由此一来,改变了传统作业区分散管理方式,实行业务归口管理,采油五厂油田管理部、工艺研究所、各作业区与生产保障大队之间明确职责,对洗井全过程闭环管理,各作业区再也不用担心洗井车辆不够的问题。为达到“洗一口、治理一口”的标准,工艺研究所技术人员还为每口单井制定了个性化洗井方案。

刘二龙告诉记者,自实施高效热洗新模式后,他们还建立了一套热洗操作标准,洗井运行环节得到有序衔接,不仅减少用工9人,洗井效率还提高了64%,油井正常生产得到了有力保证。

文/摄 本报记者 王玉 王琦



精细挖潜 盘活“闲置资产”

“原本‘沉睡’的朝67-斜13井,在经过增能压裂综合治理措施后,初期日产油达到5.3吨,成为了采油十厂原油稳产的‘明星井’!”4月1日,采油十厂地质研究所开发室党支部书记李红军兴奋地说道。

朝阳沟油田属于典型的“三低”油田,油藏类型极为复杂,最早投入开发的朝45等主体区块已累计开采36年,采出程度高、含水高,长关井、低效井成为制约朝阳沟油田高质量发展的“顽疾”之一。如何盘活这些“闲置资产”,使其“起死回生”,成为了技术人员攻坚克难实现稳产的重要“发力点”。

要实现科学挖潜,首先要知道究竟有多少口疑难井、哪些井潜力较大。为了彻底摸清情况,地质研究所的技术人员与作业区结合深入现场调查,对长关井、低效井地下情况逐一进行摸排核查,准确摸清“脾气”,及时录取资料,分析复产的可行性,还逐一给它们上了“个人户口”。

在深入“查户口”后,技术人员发现朝64-斜8、朝65-斜13等12口井均存在储层物性差、憋压严重,未建立起有效驱动体系,注水不受效,地层能量水平低等共性问题,对这类井制定了特有的转方式开发方案,按照“压前蓄能、压中增能、多级暂堵”思路,通过前置蓄能来提高地层压力,保证油水充分置换,实现渗吸洗油、能量补充,通过多级暂堵,形成复杂缝网,提高缝控储量,扩大渗流波及范围,不断改善开发效果。

在低效井治理过程中,技术人员坚持逐井逐层全程监督指导,分区分批实施,坚持“完井一口,跟踪一口,评价一口”。为了保证长关井、低效井措施后效果稳定,技术人员每天掌握措施井的含水、液面、液量变化等生产数据,及时根据供液情况上报调整生产参数及制度,保证措施增油效果。去年以来,采油十厂共治理低效井35口,累计增油7732吨,让老区块重新焕发了活力。

文/摄 本报记者 王玉 王琦



精密部署 打赢抢产战役

自2024年产量任务调整以来,采油四厂第四作业区自我加压、全面部署,以“技术调整先行、管理力度升级、数字优势再造”为工作抓手,结合实际分析产量形势,深挖油藏潜力,加大管理力度,全力打赢产量攻坚战。

作为全厂产量的主力担当,这个作业区主动出击向“地下”要产量,坚持体系质量全过程管控到位、参数设计与油层匹配到位、注入与采出压力调整到位、因井施策与精准调控到位“四到位”原则,前后组建杏五西层系井网、杏五西聚驱区块、开井率提升、注入质量提升等6个重点工作攻关组,根据现场和井况调研情况,绘制注水优化图版,结合含水上升影响、地层动用状况、压力能量恢复、措施培养保护多种因素,精细调整注水方案,严抓洗井、测试、作业施工质量,有效缓解平面层间矛盾,提高注水效率。截至目前,日注水量上升246平方米,油层动用程度提高2.1个百分点。

这个作业区还加大管理向“地上”要产量,狠抓“一中心三联盟”和“区片协作”制度落实,加强受效区块、高产井的分级分类管理,坚决杜绝低效开采。充分依托数字化平台,对生产状况、运行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建立生产问题“一站响应”机制,有效缩短停机等异常情况处理时间。采取“白加黑”巡查模式,持续开展白天随机抽查、夜间联合巡查行动,明确监督重点,提升监督质量。截至目前,高产井生产运行时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开发形势持续向好。

文/本报特约记者 李晓艳 通讯员 回广文




精打细算 节约人人有责

采油一厂第一作业区101采油班紧密结合岗位实际,日前组织开展了“聚焦管理降成本,厉行节约比贡献”活动,干部员工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得到增强,形成了众志成城、降本增效“渡难关”的思想共识。

这个班组成立了节能降耗攻关小组,首先针对耗能大户热洗入手,把全班组128口热洗井的洗井周期重新进行了摸排,在不影响生产井正常管理运行的前提下,合理优化热洗周期,平均热洗周期由112天调整至121天,每月平均减少热洗7井次,起到了节气、节电、降低热洗机泵磨损的作用。

他们还从提高抽油机平衡率、精细调整四点一线入手,全队平衡率由85%上调至94%,实现了降低电能消耗,机采井作业量的目标;抽油机皮带消耗得到控制,月耗皮带由去年同期的21条降至目前的19条。

通过此次活动,干部员工增强了“主人翁”责任意识,前线员工从节约一个盘根、一块擦布、一副手套做起;后线员工从节约一张办公用纸、一度电、一滴水入手;食堂员工每天坚持“报饭”制度,严格核对工间餐人数,精打细算,从节约一粒米、一两油、一个餐盒做好,全班组上下形成了“人人想节约、人人会节约、人人能节约”的良好局面。

文/摄 本报通讯员 刘世迪 张雪





精细管理 提高油井时率

采油八厂第二作业区以精细油藏管理作为突破口,打破新增产能为“零”和措施井递减双重困境,通过精准措施工艺、精细过程管理,把提高油井时率作为提升产量的重点方向。

解决问题井,管理精准化。这个作业区的生产指挥中心与技术管理室采取分组包干的方法,制定针对性的开井策略,集中力量解决长关井和积压井。他们深入到每个班组,对每口井逐一分析停产原因,恢复地面设备管线,建立“问题分析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的工作模式,不但确保问题井能够得到迅速且有效的处理,还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为确保原油生产的平稳顺畅,全作业区执行全天候、无间断的“5+2”“白+黑”的油水井管理模式,对运行的油水井进行全面严格的监控和管理,保障持续稳定运作。

关注重点井,措施效益化。针对重点井加强日常管理,做好全力保障,通过加密测试、逐口井取样量油工作,对产油超2吨以上的油井数据进行核实和分析,准确识别出影响产量的因素,并对新发现的问题井进行分类整理,及时进行参数调整、核实泵况、作业处理等,指定专人和按照时间节点推进解决问题。对措施井管理上升到新高度,尤其是紧盯加砂过程、精准核实砂量,压后结合动态和静态资料,细致分析各类井的生产状况及时调整参数,组织罐车接液,进一步缩短含水恢复时间,以确保措施井能够尽快增产。 文/本报通讯员 王娟





精心组织 破解生产难题

天然气分公司生产维修大队在维修难点痛点上发扬敢于较真精神,通过革新、改良,彻底解决维修瓶颈问题。

针对国产离心式压缩机测温探头引线频繁磨损断线问题,他们通过机修、仪修专业联动,实现对北I-2、北II-2深冷压缩机组实施布线方式、本体防护和逻辑关系同时改进。

针对北压2DW70往复压缩机二级支撑环定位块脱落导致气缸磨损的问题,他们基于现场判断和技术分析,将120度单片式支承环结构改造为整体式支撑环,去除支撑环定位块,改造后成功避免定位块脱落造成气缸镜面损坏的事故发生。

针对进口压缩机配件采购价格贵、周期长的特点,他们通过自主加工、修复配件,及时解决了配件短缺、配合尺寸不合理的问题。同时,组织技术人员开展科技攻关,研制出6套适合压缩机维修的专用工装,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维修质量。

2023年,通过技术攻关,这个大队实现全年维修质量合格率100%。李庆峰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通过技术创新累计创造效益143.84万元,主要完成1项集团级、4项企业级、5项厂处级等生产难题,取得技术革新成果6项,荣获大庆油田“群众性一线生产难题揭榜挂帅”等10项荣誉。 文/本报通讯员 赵路阳





精益求精 给皮带做“保养”

“群举,你这是忙活啥呢?”3月29日下午,采油三厂第八作业区21工区油井四组长秦师傅巡查到一口抽油机井时,看到采油工李群举正在井上忙碌着,便好奇地问道。

“这是我新研制的‘抽油机皮带专用保养工具’,可以给正在使用的皮带做‘保养’……”李群举说道。

“给正在使用的皮带做‘保养’,这可真新鲜,快给我讲讲是咋回事儿?”

“这么跟你说吧,我兼管材料这么多年,发现皮带的损耗有一部分是由于外界阳光照射、雨雪浸湿等原因导致的,因橡胶加速老化使皮带寿命变短,我就是以此为突破点,研究了这个工具。”

“好不好装?用着方不方便?”

“这个工具操作非常简单,只需要停机后,先将它用便捷卡子夹持到抽油机变速箱工作梯上,通过支撑架和回位弹簧,让滚刷与皮带外表面紧密贴合,再在滚刷上涂抹好黄油,抽油机正常运转时,滚刷就能将黄油均匀涂抹在皮带上。新安装皮带运行3天后涂抹2毫米厚的黄油,之后每隔10天涂抹一次,共涂抹3次。这样既可以延长皮带使用寿命,减少皮带断裂次数,减少停机时间,又能减少员工的工作量……”李群举一提起他的革新,那真是滔滔不绝。

“真不错,明天就给大伙好好讲讲,这好工具必须人手一个!”“没问题!”

文/本报通讯员 李莲霞



热门推荐
千方百计“抠”出效益 2024-04-11 10:06:19
速览一线 2024-04-11 10:05:17
四月春风暖 处处传佳音 2024-04-11 10:02:50
重要言论 2024-04-11 09:38:00
速览一线 2024-04-10 00: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