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时间砥砺信仰,岁月见证初心。
在大庆油田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上,有一个名字,熠熠发光——铁人王进喜,他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坐标。
“一部艰难创业史,百万翻天覆地人。”王进喜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极大地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石油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时至今日,走在这座城市的街头,随意向一位路人提起铁人王进喜,无论是耄耋老人,还是同学少年,都能讲出一段撼天动地的故事。铁人精神已经深深镌刻在了大庆石油人的基因中,血脉相传。
在春日的暖阳下,曾与铁人“并肩而战”的老会战们再次回忆起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时,依旧感慨万千。在他们遥远的记忆里,那位英雄的模样,宛若初见……
文/杨玉君
邱岳泰:铁人身后是千千万万个“铁人”
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会战邱岳泰,在玉门时便是铁人的队友。“铁人啊,真像是铁打的。”忆及自己的老队长,邱岳泰满心佩服。
“1958年的时候,我们要突破月进尺5000米,需要在一个月内打5口井。那时候的设备陈旧,远没有现在先进,很容易出现故障。为了能及时组织抢修,争分夺秒地打井,老队长就干脆住在井上盯着。”邱岳泰说,当时井上的条件很差,根本谈不上“住”,只有一个大概五六平方米的记钻井纪录的小房间,连床都没有。铁人带来一件老羊皮袄,又当褥子又当被,硬是在井上守了一个月。“8月份天气比较热,吃的东西没法拿,容易坏,他就把面粉炒干水分带在身上,饿了就吃几口炒面,渴了就喝点水,困了就躺在老羊皮袄上眯一会儿。”那段时间,邱岳泰亲眼所见的老队长铁一般的工作作风,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后来,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都会想,老队长为了打井可以连命都不要,我眼前这点儿苦又算个啥?有啥困难克服不了呢!”
来到大庆参加大会战,铁人更是常常号召大家“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在他的带动下,1205钻井队成了一个敢打敢拼、干起活儿来“嗷嗷叫”的队伍。“这种精神是会‘传染’的。像跳泥浆池压制井喷、破冰端水保开钻,包括后来大盖干打垒,大家都是在铁人的带动下义无反顾地往前冲,克服重重困难,一举‘拿下了大油田’。”邱岳泰激动地说,“铁人的身后,是千千万万个‘铁人’,千千万万个‘铁人’在铁人精神的带动下拧成了一股绳,在这片荒原上竖起了一座座井架、建起了一个个家……眼前的大庆油田正是这千千万万个‘铁人’建设起来的啊,我为我们的美好家园感到骄傲!而眼前的美好,也让我更加思念我的铁人老队长……”
丁国堂:为油田
老队长可不止少活二十年
“参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的时候,我就跟我的孩子、孙子们讲:看,我们那时候就是这样的,条件十分艰苦。为了开发咱们大庆油田,我们的老队长可不仅仅是少活了二十年啊!你们可要好好干,不要辜负了他老人家啊……”老会战丁国堂说。
丁国堂是1960年和铁人王进喜一同来到大庆的,是队里4名司钻之一。“刚来大庆的时候可苦了。那时候没有吃的,我们只能找生产队借粮食;没有锅,也没有碗,我们就把自己头上戴的安全帽拿下来当饭碗;没有房子住,我们就三个两个的,分散住在老百姓家里……”忆苦,方能思甜。每每回忆起会战时期的艰苦,丁国堂就会感慨地对孩子们说,“没有我们那时候的苦,哪有咱现在生活的甜啊!”
想当年,铁人跳泥浆池压制井喷时,丁国堂就在现场。“我们在大庆打第二口井的时候,井喷了,喷得有好几十米高。没有重晶石,我们就把水泥倒在了泥浆池里。当时老队长在医院里住院,听说井喷了,他马上赶了过来。水泥在泥浆池里搅不开,他二话不说,不顾腿伤,果断地跳进了冰冷的泥浆池里。在他的带动下,好多工人也跟着他跳进去了。等他从泥浆池出来的时候,两条腿都不会走路了……”几十年过去了,可再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丁国堂还是满眼心疼。
“我特别想念我的老队长。多希望他还活着,能亲眼看看现在的大庆油田!”再次提起老队长,丁国堂的眼眶湿润了。
张启华:铁人井旁再忆铁人
“每年的清明节,我都会到铁人一口井,缅怀、朝圣,追思铁人。”对于1964年来到大庆的老会战张启华来说,铁人一口井之于他,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那里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在铁人一口井工作的那段日子,我总觉得铁人就在我身边看着我,所以每天都是干劲儿十足。对于我来说,那里就是我璀璨人生的新起点。”
张老与铁人的交集并不止于这口井。“在万人誓师大会的现场,我也曾有幸亲耳听到铁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豪迈誓言;后来,我也曾以中央广播电台特约记者的身份采访过他。”回忆起与铁人面对面的那次采访,张启华目光灼灼,“那是1967年初春,乍暖还寒的一天,我们一行几人到了铁人的办公室。那是一间很小的干打垒房子,十分简陋,屋里只有一张很普通的办公桌和几把小方凳。当时已经是大队长的他,一点儿架子都没有,笑容可掬地站在门口等我们,工靴上沾满了从井队回来还没处理掉的泥土……采访时,他神采飞扬、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的队友们如何不畏艰苦、奋力打井的事迹,却只字不肯提自己。后来,他的队友们说,铁人就是这样,在成绩面前从来不提自己,总是为钻井队的弟兄们考虑,可在困难面前却总是第一个冲上去,为大家做表率。”
光阴荏苒,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铁人的豪迈誓言和铁骨柔情一直让张启华铭记在心。
4月4日,张启华再一次来到铁人一口井,矗立在井旁,凝望。看着曾经留下过他指印的闸门,老人思绪万千,“铁人啊,你看到了吗?如今的大庆正欣欣向荣,充满了勃勃生机。相信新时代的大庆石油人依旧会以您为榜样,肩负起当好标杆旗帜、建设百年油田的重大责任,感恩奋进,一往无前!”
刘德海:学铁人
就要一步一个脚印
“我今年86岁了,是4个孩子的父亲。值得骄傲的是,我的孩子们都子承父业,成为了‘油二代’,接下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接力棒。”老会战刘德海是1961年元旦来到大庆的,回忆起当年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他思绪万千,“我的一生,是不寻常的。尤其是在会战年代,与铁人接触的那段日子,是我此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刘德海的印象中,铁人王进喜的形象是十分高大的,“他勇于奉献、敢于创新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我。”刘德海回忆说,在会战时期,铁人为了打好井、多打井,提高钻井效率、改善工作环境,大动脑筋,想尽各种办法向钻井设备和钻井工艺要时间。“在铁人的努力下,钻井搬家实现了整体搬家,不需要拆卸安装,缩短了完井工时;刮刀式钢制钻头被焊上了合金钢块,增强了钻头吃硬度,提高了钻井进尺速度;钻机搬家,接电、断电采用带电作业工艺,井队搬家不影响其他兄弟单位用电……”在刘德海看来,铁人是一个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他不是在走,而是在跑!尽管他的生命匆匆定格在了47岁,但他的形象和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最近一段时间,刘德海正在整理家中珍藏的老照片,打算捐赠给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他希望有更多的人能通过照片,通过照片背后的故事,更好地学习和传承铁人精神。
“我觉得,学铁人就是要把铁人精神融入我们的血液里,融合在思想和工作实践中,踏踏实实‘踏着铁人脚步走’。”刘德海说,“而今,我们已经迈入了新时代,如果我们都能像铁人一样勇于奉献、敢于创新,我坚信,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王振亚:宣传铁人精神,我想一直讲下去
1961年来到大庆的老会战王振亚,多年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在玉门时,他就多次采访过铁人,至今忆起铁人的音容笑貌,他仍觉得历历在目。
时光回到65年前。“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听到王进喜的名字,是在1959年3月21日。”王振亚回忆说,那天,他到玉门的钻井队报到,班长特意给大家介绍了当时任1259钻井队队长王进喜的先进事迹,说他这个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干。他是石油工业部的标兵,他领导的钻井队是石油工业部钢铁标杆钻井队。
听了王进喜的事迹,王振亚很是敬佩。没成想,第二天,他到调度室等车上井时,便远远见到了这位英模,“他站在调度室门前,中等身材、长得很健壮,头戴铝盔、身穿一身棉工服。”王振亚仔细记下了这个西北汉子的模样。
后来,因为工作需要,王振亚有了几次采访铁人的机会。“有一次,我去钻井队积累素材。来到当时王进喜带领的1259钻井队队部,屋里没人,我看见地上摆了一张钢丝床,上面有一张满是油污的毛毯和一个带着油污的枕头,没有被褥。后来听说,那就是王进喜的床。井上无事或回单位开会上不了井时,他就在队部,把老羊皮大衣裹上,在钢丝床上蜷缩一宿。”王振亚回忆说,“那天,我最终在库房找到了他,他正研究技术革新课题呢。听说我要了解先进事迹,他一口气报了4个司钻的名字,绝口不提他自己。”
那一刻,王振亚最大的感受是:铁人是啥事都没干么?不,他比谁干得都多,比谁都辛苦,比谁的贡献都大!可他却总是说自己没干啥,干的都是他觉得自己应该做的……克己让人,这就是铁人做人的风格,也是让王振亚最敬佩的地方。
退休后,作为铁人精神的见证者,王老常常会参与各种宣讲活动,通过一段段他亲身经历的真实事例,讲铁人故事,宣传铁人精神。“有好多亲朋好友劝我,岁数大了,该休息了,就别拼了。可我觉得,作为一名老党员,作为曾经和铁人并肩战斗的老会战,宣传和弘扬铁人精神是我的使命,我要坚定地讲下去。”王老目光坚毅。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杨玉君 采写
漫画/李茵 制图/朱荟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