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技术打造油藏开发“金钥匙” ——记采油六厂地质研究所副所长李洪男

2024-01-17 07:32:29 

○本报记者 王蓓萨 通讯员 冯薇澍

键盘敲击声、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时而停下测算数据,时而叫来同事布置任务……面对新一年的产量任务,1月12日一大早,采油六厂地质研究所副所长李洪男一进办公室就忙碌了起来。

“水驱加大三类油层储层动用程度,聚驱以北西块一区等见效高峰期区块为重点,强化差层压裂,提高见效程度,剩余油挖潜以“补孔-压裂-封堵”联合措施完善注采关系、增加采出速度……”处理完日常工作,又马不停蹄地召集各部门人员开上了产量分析会,研究下一步抢产措施,为高质量全面完成生产任务做好万全准备。

从“大块吃肉”转向“骨缝剔油”,伴随着油田开发形势的不断变化,也给油田众多地质工作者提出了一道道亟待解决的新命题。在李洪男看来,面临如今“双特高”开发阶段的现实挑战,唯有坚定一切皆有可能的信念,从更先进的技术、更科学的方法中寻找油藏开发“金钥匙”,才能不断挑战开发极限。

“敢想才有新思路,敢干才有新发现。”针对油田开发瓶颈问题,他围绕喇嘛甸油田“厚油层、非均质、高含水”的特点开展技术攻关,从开发层系、井网、井距到开发指标,时常一整天都泡在现场,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完善并形成了多项特高含水后期油田核心开发技术体系,在三类油层聚驱先导试验取得经验基础上,积极组织在南中西一区喇4-312井区开展聚驱扩大试验,预计可提高采收率9.5个百分点,着力实现实用技术超前储备,逐步增强油田开发后劲儿。

“简直太神奇了!亮丽的色调、动态化的立体显示,每个小层的物性指标、渗透率、含油面积都一目了然。”入职培训中,新进员工们看到李洪男展示的三维地质模型都啧啧称叹。

“现阶段,一些具有复杂构造特征的油藏逐渐成为主要开发目标,地质研究工作迫切需要一些新的技术方式,使油藏认识更加精确、细致,而基于钻井资料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正好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李洪男一边熟练地打开相关软件,一边向记者介绍说,油藏在地下看不见、摸不着,长久以来,在石油行业有句话叫做“石油在地质学家的脑海里”。而在数字化发展进程下,油藏有了新的呈现方式,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在三维地质模型上可以直观看到构造变化,找出哪里油多哪里油少,并量化每个部位的剩余潜力,从而为油田开发提供可靠依据。

“三维地质模型是否可靠,是否精细,是否能真正应用服务于油气生产开发,是我们建模团队一直攻关的技术方向。”为了能够承接更多油水关系复杂的地质建模项目,他利用业余时间查阅学习大量软件地质建模资料,找来配有操作画面的视频培训资料埋头钻研,充分发挥自身计算机专业的优势,在清楚了解动静态数据库结构及数据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地质基础研究,进行油藏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工作,逐渐成长为建模数模的行家能手,并尝试利用建模技术和实际生产相结合,指导水平井和高效井的钻进,为高效井方案设计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作为油田地质科研人员,完成科技创新固然重要,促进技术推广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持续深化水驱精准注采调整技术,李洪男研发了无效循环识别平台,在全油田水驱区块全面覆盖,加大了层内剩余油量化技术推广应用规模,依托“控水提效示范区”和“双高治理区”,大力开展精准控水挖油调整,发展完善注聚后期综合挖潜技术,明确了注聚后期层段注入强度调整界限及油井措施挖潜界限,阶段采出程度进一步提高,聚驱产量得到有序接替。

“随着油田开发难度越来越大,我们更需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开拓的创新思维、过硬的能力本领,在当好标杆旗帜、建设百年油田的实践中挑大梁、担重任、作表率。”李洪男说。

热门推荐
基层报道 2024-01-17 07:25:45
问题隐患 一“网”打尽 2024-01-17 07:24:44
二版图片新闻Ⅱ 2024-01-17 07:24:05
二版图片新闻Ⅰ 2024-01-17 07: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