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低碳转型,勇当“碳”路先锋。
2023年,大庆油田聚焦“双碳”目标,按照“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总体部署,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新能源项目建设“快马加鞭”,技术研发加速推进,碳交易工作硕果累累,油田内外正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油田新建风光电项目42.3万千瓦,同比2022年扩大16倍,实现全面提速。
采油一厂南一区西东块光伏发电工程实现绿色发电,成为油田首个新能源碳资产项目,以“碳交易”为油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采油六厂喇嘛甸油田低碳示范区,一排排光伏板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一度度绿电从这里传入生产一线;在采油九厂,油田“大风车”迎风“起舞”,巨大的叶片将风能转化为电能……大庆油田努力争当绿色节能的先行者、引领者和践行者。
过去一年,油田收获了多少“碳收成”?让我们走进油田一线一探究竟。
(执笔 林立叶)





“碳”路先锋
榆树林公司
“碳收成”:11.39万吨二氧化碳“驱”出原油4.33万吨
1月8日,榆树林公司地质工艺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姚林儒来到树101区块生产现场,查看去年3月初实施的缝网压裂井生产状况,该井目前仍保持日增油5.9吨水平,阶段增油超过2000吨。
2023年,作为大庆油田二氧化碳驱油的“试验田”,榆树林公司在保持气驱开发水平、完善配套技术、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开展工作,“增产于技、藏碳于地、变废为宝”的步伐更加坚实。
“俗话说,没有不透气的墙。储层致密不要紧,只要有储量基础就可以尝试。”姚林儒说,“我们在深化地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注水开发实际情况,对剩余油仍相对富集的区块尝试规模注气开发。”
经过一系列尝试,技术人员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他们从选择原始整装油藏注二氧化碳,到水驱压裂投产区块也可以注二氧化碳开发,逐步放宽实施二氧化碳驱油的条件。
现如今,技术人员继续解放思想,通过试验对注气区边部井、储层发育差井开展适度规模的储层压裂改造,达到了有效增油的预期目标。去年,他们探索注气区中高气油比井规模性改造,实施缝网压裂4口井,平均单井初期日增油达到3.4吨,大大超出了方案设计。
随后,技术人员又通过长时间的试验探索,逐步掌握了注气特点、见气规律,总结形成了集开发参数的优化、细分目的层调整、油井见气预防及控制、实施压裂措施增油于一体的组合调整技术,每年具备吸纳12万吨二氧化碳气体的能力,同时可置换原油4万吨。
截至2023年年底,树101、树16两个区块共注入二氧化碳11.39万吨、置换原油4.33万吨,为大庆外围油田绿色发展提供了一项成熟方案。
接下来,榆树林公司将在CCUS方面继续探索,发展形成一整套开发方案设计、气驱开发动态监测及开发调整技术,形成相对完善的采油及地面配套技术,并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管理制度及操作规范,为大庆油田“双碳”战略贡献榆树林智慧。
文/摄 本报记者 赵楠 通讯员 李东亮
“碳”路先锋
采油六厂
“碳收成”:光伏发电一期工程年减排二氧化碳4.87万吨
1月8日,在喇五光伏电站,一排排墨绿色的光伏板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映射出绿色发展的璀璨光华。该站从去年并网发电以来已累计发电量161.9万千瓦时,是采油六厂光伏资源高质量开发利用的喜人成果。
该光伏发电项目是喇嘛甸油田低碳示范区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地1420.2亩,为地面分布式光伏电站,规划装机容量33.7兆瓦,是大庆油田最大的在建光伏发电项目。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均可提供清洁电力6112.04万千瓦时,清洁能源利用量1.87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4.87万吨,对推动油田节能减排、绿色低碳、清洁替代等领域相关工作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去年5月16日项目开工建设以来,采油六厂根据“喇嘛甸油田低碳示范区骨架工程建设”推进总体要求,多次结合油田公司新能源事业部以及其他部门召开施工推进会议,及时解决现场各项施工问题。“既要保证安全,又要提高施工效率,我们采取了不少举措。”采油六厂工艺研究所新能源技术室主任阚宝春说,考虑到建设地点涉及4个作业区,光伏发电需要接入喇三、喇五、喇八等8座变电所,组织难度很大,他们就超前谋划,倒排工期确定各个施工完成时间点,确保如期完成施工并网发电。
经过短短一个多月的紧张奋战,喇嘛甸油田低碳示范区的第一度绿电终于并入油田电网,拉开了采油六厂绿色转型、低碳发展的序幕。“我们将以此项目并网发电为契机,坚持油气和新能源业务协同发展,按照‘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战略,继续锚定大庆油田‘一稳三增两提升’奋斗目标,全力构建绿色低碳、清洁高效、多能互补供给新格局。”阚宝春说。
目前,低碳示范区内风力发电、余热地热利用、智能微电网、储能等新能源技术项目也在加速推进中,采油六厂在努力实现效益开发与碳减排“双赢”的道路上脚步愈加铿锵有力。
文/摄 本报记者 林立叶 通讯员 孙佳琛
“碳”路先锋
中油电能
“碳收成”:首批“大风车”年减排二氧化碳2.48万吨
1月1日东方既白,伴随着新年的第一缕曙光,中油电能新能源办公室负责人宋新前往喇嘛甸风电项目施工现场,12号风机电气设备缺陷处理正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2023年,中油电能充分发挥新能源开发主力军作用,立足省内、省外两个市场,全面加快项目开发建设,实现新能源项目双向发力、多点开花,为油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强劲的“绿色引擎”。
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上必定存在坎坷。面对作业现场多、工期紧、冬季施工难度大等困难挑战,他们采取超常举措,攻克冬季风机打桩作业、混凝土承台浇筑等技术难题,建设了大庆油田首个风力发电工程——“龙一联清洁能源风电工程”,已于2023年3月25日并网发电。该项目位于杜蒙境内,项目装机规模为1万千瓦,主体工程包含两台单机容量为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项目建成投运后,预计年累计发电量3125万千瓦时,年清洁能源利用量0.95万吨标煤,年减排二氧化碳2.48万吨。他们还将新能源与油气业务深度融合作为重大课题,陆上油田低碳示范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喇嘛甸油田9万千瓦风电项目正在陆续并网发电。
针对省内重点区域,中油电能着重开发绥化、黑河等市场,全年获取新能源指标222.4万千瓦,完成目标任务150.3%,为打造龙江首个千万千瓦大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他们积极开拓省外市场,广西清洁能源项目经理部克服地域生疏、人脉不畅等困难,以“单列直配”方式获取风电装机103万千瓦,仅用4个月时间完成了第一批4个项目核准,刷新了当地最快纪录。
下一步,中油电能将依托“三点一网”挺进全国市场,聚焦“六个严实”推动融合发展,全面打好新时期新能源开发会战,为油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文/摄 本报记者 田原 通讯员 徐浩然
“碳”路先锋
大庆油田设计院
“碳收成”:碳资产开发预计获得减排量超50万吨
2023年是国家由“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双控”转变的初始年,也是大庆油田设计院碳资产研发中心作为中石油首家以碳资产开发业务为主导的技术支持机构正式挂牌的第一年。该中心通过碳资产开发业务不仅捧回了效益可观的“金娃娃”,也为新能源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这一年,他们从东北到西北,从平原到沙漠,一路抢抓碳资产开发窗口期,“大庆喇嘛甸油田低碳示范区光伏发电工程”“吉林油田15万千瓦风光发电工程”“新疆油田生物质利用”等项目预期共计可获得减排量约50万吨以上。
“从长远讲,我们是响应‘双碳’政策,为环保做贡献;从当前讲,我们是碳资产的‘搬运者’,为油田收获经济效益。”袁良庆是中心的业务骨干,也是该中心的负责人。过去一年,他带领中心人员提升业务能力,夯实工作基础,开展了1次各油气田温室气体核查员培训;组织完成了大庆油田47家二级单位的碳核查数据填报;形成了15项重大投资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估工作成果,助力中石油推进“双碳”目标。
在技术创新上,该中心做好碳资产技术基础知识储备,加强引领科研攻关力度,开展了《CCUS项目长周期尺度监测技术方法研究》等四项课题研究,通过走技术创新之路,赋能碳资产开发优质高效。
袁良庆介绍说,他们通过拓展视野,对接国际,与国际石油公司英国BP、国际能源贸易公司瑞士嘉能可及国际碳交易机制管理机构黄金标准基金会开展了碳资产开发技术的考察交流,探讨进一步合作,加速了与国际碳减排趋势的融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中心全体人员的努力下,把“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变为宝贵的财富,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我们碳资产研发中心将争做绿色企业建设者、低碳收益贡献者,紧紧看好碳资产‘钱袋子’,让碳资产开发业务伴随着油田新能源发展如火如荼、蒸蒸日上,开拓出一片绿色发展的新天地!”袁良庆坚定地说。
文/摄 本报记者 林立叶 通讯员 孙郢笛
“碳”路先锋
生态环境管护公司
“碳收成”:1019亩碳中和林未来20年将吸收二氧化碳1.68万吨
在这里,夏季时花草繁茂、绿树成荫,入眼皆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冬季时银装素裹、冰霜挂彩另一番剔透景象……这里便是中国石油首个碳中和林——大庆油田马鞍山碳中和林,也是集团公司为实现“双碳”目标、全面加强森林碳汇业务迈出的重要一步。
2020年11月11日,大庆油田马鞍山碳中和林正式揭牌,经过3年建设,大庆油田马鞍山碳中和林在生态环境管护公司的精心养护下,依托观光园区、防风林地及苗圃地等资源,已经建成了万亩碳中和生态园。2023年4月16日,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石油“我为碳中和种棵树”公益林项目——大庆会战林建设启动,截至目前,会战林已累计植树5.1万株,面积1019亩,未来20年将吸收二氧化碳1.68万吨。
三分种,七分养。3年来,生态环境管护公司因地制宜,坚持“生态优先、适度开发,科学利用、持续发展”的思路,遵循多树种、分层次并兼顾生物多样性原则,挑选富含有机质丰富的地块,选用适应力强、碳汇功能强的樟子松、云杉、铺地柏、水曲柳、紫叶稠李等8个本地适生品种,最大程度地发挥这些树木的碳汇作用。
走在碳中和生态园中,各式各样的景观小品映入眼帘,这些都是员工们利用废旧的物品制作而成的,利用废旧水泥管制作的休息亭,利用废旧轮胎制作的花盆花架,用泥饼制砖铺设的园区道路,甚至园区内所有的木栈道支柱、观景平台、围栏全是油管回收利用制作而成的……真正地将环保意识落到实处。
为了保护油田绿水青山,提高土地利用率,他们有效利用林下空间,开展林下套种发展模式,“我们探索出层次均衡、立体高效、循环利用等发展新路,在树木行间种植大豆,通过大豆的根瘤提升固氮作用,提高土壤肥力,为树木的生长增加有机质。截至目前,在保证树木根系扩展空间的情况下,累计种植大豆200亩,年产大豆达到2500公斤,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生态环境管护公司苗木公司副经理刘品序说。
森林碳汇是全球公认最经济、最安全、最有效的固碳增汇手段之一,碳中和林的建成为油田发展碳汇经济探索了新路,也为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绿色长城”贡献力量。
文/摄 本报记者 周娜 通讯员 徐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