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随着哈尔滨旅游爆火“出圈”,“小土豆”“小砂糖橘”“小冻梨”“小熊猫”等昵称爆火网络,这些昵称有着浓浓的地域特色,又充满亲切、喜爱,让人十分“上头”。
其实,在日常工作中,咱大庆石油人也常被同事们结合各自特色起一些个性“昵称”,像“大明白”“小舒克”“电子王”等,每个“昵称”都代表着大家对他们工作态度、业务技能的认可,这样的“昵称”也让同事之间多了几分亲昵,多了一份鼓舞。
大庆石油人的“昵称”都有啥?一起来看看吧!
文/郭芃
创新“侠客” 采油井场解难题
在采油五厂第二作业区,说起一线生产创新,很多人想到的便是李沫。1998年7月份,李沫从采油五厂技工学校毕业来到采油五厂工作,做了一名集输工。工作26年来,李沫先后完成40多项技术革新,获得11项国家专利。在第二作业区,员工们都亲切地叫他——创新“侠客”。
李沫总是留心于生活和工作当中的各个细节,别人不经意的一个举动或一句言词,就能和她碰撞出灵感的火花,产生发明的冲动。
在参加油田公司技能大赛前的练兵中,李沫看到有人在训练场拆装柱塞泵的多通阀,因为没有合适的拆装工具,柱塞泵拆装起来非常麻烦。
以往柱塞泵多通阀的拆装,都要靠一根直径10毫米左右拉杆以螺旋的形式上到多通阀一端的螺扣上,再用力往外拉,装的时候多是靠外力砸入。无论是拆还是装,若受力方向发生偏移,损伤螺扣或密封圈是常有的事,如果阀体受损,一个多通阀就要花去3000多元的材料费。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取阀杆要有个稳定的支撑和精准的方向性。李沫苦苦思索了很久都没有找到解决办法。
正当她一筹莫展的时候,在一次和好友的聚餐中李沫突然得到了灵感。
“当时餐厅服务员正在为大家开启红酒庆贺,我却被眼前的开瓶器深深的吸引了。回到家,我就借鉴开瓶器的原理,参照中转站闸门梯型螺纹传动,研制加工出了柱塞泵多通阀拆装工具,几经完善后,拿到现场试验,证明了这个工具是目前柱塞泵拆装最理想的工具之一。”李沫说。
李沫不仅对集输工艺技术改造、革新,对生产故障判断处理也有很深的研究。她研制的《注水井止回式快速取套压装置》,不仅解决了取压器液压油倒流污染环境、传压管冬季发生断裂造成大面积水淹、装拆不便和压力表录取数值的难题,还实现了创新增效,目前这个装置已在油田内推广1397套,创效益723.37万元。
文/摄 本报记者 王玉 通讯员 赵丹媚
“小舒克” 在空中全线出击
采油九厂龙虎泡作业区有个会开“飞机”的“小舒克”,他叫吉宁宁,是该区的一名HSE监督员。这里的“飞机”不是大航班,而是在油田巡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小小无人机。
龙虎泡作业区地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敖林西伯乡腹地,南至好利宝、东到杏树岗,西到布木格、北至绿色草原八队,其涵盖较大村屯8个,员工日常维护工作量大,所以“小舒克”的“飞机”就派上了大用场。
吉宁宁将作业区各班组管辖区块,划分成50个无人机飞行区块,每月开展2次无人机进行环保和管线巡查,发现问题限期整改,整改率达到100%。
去年入冬后,他在一次日常飞行中看到一支在龙虎泡作业区属地施工的作业队伍,3个人正在进行吊装,高空画面掠过,他发现站在旁边观看的一个人好像没有戴安全帽,立即将手中的画面扩大,确认后立即驱车前往作业现场,及时对违章行为进行纠正。“这就相当于在天上安了一只眼睛,一旦我查看到此处有情况,就可以快速解决,及时止损。”吉宁宁说。
龙虎泡作业区的输油管线绵延数十公里,管线埋地深度都在1至2米。如果发生类似管线老化引起的泄漏事件,不但会造成经济损失,还会造成环境污染。无人机巡检可以有效、快速地发现漏点,成为作业区不可或缺的安全环保管理手段。
这也使吉宁宁无论寒冬酷暑,几乎每日都与无人机为伴。每次伴随着无人机慢慢降落,取下云台,收回机翼,放好遥控手柄,代表着又一次飞行任务圆满完成。
“一开始我还不看好无人机,感觉像孩子手中的玩具。”吉宁宁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逐渐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对于我和同事们来说,这个智能设备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
文/摄 本报记者 王继红 通讯员 李欣竹
“大明白” 专解“疑难杂症”
在试油试采分公司试验大队试验一队里,一旦遇到“疑难杂症”,大家总会第一时间想到“大明白”,他就是这个大队最年轻的高级技师刘喜学。
在一次压裂管柱座封的过程中,泵车循环了一个小时,可坐封球始终不落座,封隔器一直无法座封。“要是还不坐封,就得把油管起出来重下。”夜晚呼啸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刮过每个人脸上,听到这话,每个人都像霜打的茄子一样。
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刘喜学开了口:“球大概率是被什么东西卡住了,油管下井之前都用通井规通过,井里也没有油,唯一的可能就是天气太冷,零下20多摄氏度的低温导致油管进入液面瞬间让水变成冰碴卡住了小球。”
大家听后都纷纷觉得有道理,于是司钻开始上下活动管柱,泵车也利用高低档不停切换,通过压差对小球形成冲击,冲散冰碴。仅仅过了五分钟泵车便开始起压,封隔器顺利完成了坐封。这件事后,刘喜学又凭借自己的经验解决了多项生产难题,大家都说刘喜学啥都明白,“大明白”的昵称也不胫而走。
2022年年底,身为井下作业高级技师的刘喜学,又自学考取了热注运行高级工,“大明白”的这通操作着实让人有些不明白。不过刘喜学确有自己的想法,随着近几年老员工不断退休,大队懂热采工艺的人越来越少了,如今重启热采施工,将来一定会有人员上的短缺。
果然,随着施工任务的不断增加,原有的人员规模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施工需求,刘喜学首当其冲加入了支援热采的队伍,并且凭借着技能鉴定时学到的理论知识成为第一批当上主岗的员工。如今,他已经能够独立带班完成热采施工了。“我觉得干工作就要有一丝不苟的精神,凡事都搞得明明白白,就不怕干不明白工作,我还会继续钻研,让自己更加精进,为油田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刘喜学坚定地说。
文/摄 本报记者 周娜 通讯员 赵宇
“点子王” 是治疗师也是发明家
“磁吸扳手的设计灵感源自于冰箱贴……”1月15日9时,在电力运维分公司电力运维七部的创新创效工作室里,电工一队一班配电线路工才欣正拿着他刚刚设计出炉的“新作品”,与同事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才欣身上有个亮眼的标签——“点子王”。工作中,他不满足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传统观念,以思考、尝试为乐,带着大家进行发明革新。面对问题时,他灵机一动的“金点子”总能出奇制胜,因此被同事称为“点子王”。
“要想降低维修率,就不能局限于一时的修修补补。”才欣说。在一次次现场处理故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发现要从根源上破除故障症结,就要想点子。
蹬杆作业时,扳手如何存放一直是困扰运维人员的难题。“尤其冬天,大家穿着厚重,扳手放回工具包再拿出来费时费力,放在杆基上又有被大风吹落杆下的风险。”才欣说。从去年10月份开始,他开始利用“金点子”进行扳手改进。
接下来的1个月,他不断找寻能与杆基金具相吻合的结构,研究出扳手架、扳手分类包等工具,但在实际应用中发现,这些物品存在体积大、增加配重等弊端,达不到预期效果。在一次日常维护中,他看着以铁建造的杆基,一个“金点子”涌入脑中:
用强力磁铁与扳手相结合,就能轻松吸附在杆基金具上,达到固定效果。
为了细致地了解各种磁铁的磁力效果,他制定了磁铁磁力分析表,购买各类磁铁400余块进行试验,以确保“磁吸扳手”达到安全、便捷、省力的预期效果。经过了四十余次的反复试验和推翻重来,成功让扳手焕发“新生”。
这只是才欣运用“金点子”进行革新的一个缩影。闲暇时间,他的乐趣就是和同事探讨交流各类技术难题,为大家提供“金点子”。在才欣“金点子”的加持下,电工一队一班获评油田公司技术革新奖项4次,青年五小成果7次。
在一次次现场难题的解决,一次次反复的试验和修正中,才欣成为名副其实的“点子王”。“运维人员不仅仅是电网故障的治疗师,也是创新发明的参与者,只要大胆尝试,勇于革新,每个人都是‘点子王’、发明家。”才欣说。
文/摄 本报记者 田原 通讯员 郭昌清
“雷达耳”: “听声辨震”显身手
“今天机泵状态不稳,快呼叫‘雷达耳’过来听声辨震!”
“多亏了有‘雷达耳’在,要不今天咱们外输泵房肯定‘挂’了……”
在水务环保公司制水三公司红岗水源,每当设备出现“疑难杂症”,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一准儿就是“雷达耳”。这位被同事们口口相传的“技术大拿”就是技术员董颖,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去年的此刻,她还是只是一位初来乍到的技术“小白”。
那时候的她,经常跟着老员工去巡检。有一次在巡检中,她偶然发现厂里维修岗位的老师傅竟然能够用一把螺丝刀震动状态去判断外输泵运行状况。“当时我就被震撼到了,有一种‘高手在民间’的感觉。”董颖回忆说。
于是,她便暗下决心:“老师傅们通过一把螺丝刀,就能听出机泵声音的异常,真的让人很羡慕。我也一定要学会‘听声辨震’这门技术活儿,做一名有‘技术’的一线技术员。”
就这样,她每天都跟着老师傅交接班和巡视,细致观察泵房结构和机泵内的每一个部件。然后向老师傅请教不同震幅听起来声音的区别和所反应的情况,只要一有拆泵机会,她都要实践。
慢慢地,她也学会了这门“听声辨震”的技能。如今的她,只要用螺丝刀搭在机泵和耳朵之间,也能像老师傅们一样听出不同状态机泵发出声音的区别。并能通过“一看二摸三听”,准确判断机泵运行状态,泵壳温度和电机转动的震幅是否正常。
“我喜欢这种不断学习和突破的状态,希望能在这个平凡岗位上创造更多属于自己的价值。”董颖表示。
文/摄 本报记者 杨爽 通讯员 张磊三
“乘风破浪的哥哥”: 团队作战所向披靡
“A11,是咱们手头上重点项目,每个人负责的采油厂都要持续跟进,大家赶紧反馈一下各自的进度。”
“没事儿,进度慢的,咱们可以一起‘挑灯夜战’嘛!”
“数字世界,拼的就是团队,有困难咱一起上……”
眼前说话的正是数智技术公司软件分公司工控业务部的软件工程师团队。由于他们的团队成员都是男性,业务领域又大多集中在攻关油气生产软件的新领域,所以常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乘风破浪的哥哥”。
这群“哥哥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有的擅长算法设计,有的擅长界面开发,有的则是数据库的高手。大家各司其职,协同工作,将复杂的代码和繁琐的程序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油气生产软件。
眼下,他们正在基于开源消息中间件与MQTT协议,攻关A11油气生产物联网现场业务数据主动上传技术。“A11建成后将实现油气田井区、计量间、集输站等信息在采油采气厂生产指挥中心及生产控制中心集中管理和控制,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将大大提升。”工控业务部组长刘银鹏介绍说。他们正全力向油气信息化核心领域推进,持续在生产运行、油气开发、安全环保、经营管理、数字化办公等业务领域深耕。去年年初至今,他们累计承担项目69个,开发阶段项目47个,完成大庆油田A11项目18个作业区的建设,高质量完成全年生产任务。
“我们还得加把劲儿,争取早日实现大庆油田油气生产物联网100%覆盖率。”这群“乘风破浪的哥哥”正以坚定的信念和热情,在数字世界的未知领域中披荆斩棘。
文/摄 本报记者 杨爽 通讯员 侯东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