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原
设计、部署、评价古龙页岩油直井32口、水平井152口、水平井开井85口……在将不可能和梦想变为现实的背后,离不开数十年如一日的油气勘探开发“追梦人”。从井场上到岩心库里,他们从不言弃;从翩翩少年到白发渐增,他们不止不休。勘探开发研究院非常规勘探研究室主任王瑞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自2004年参加工作以来,王瑞始终坚守在油田科研一线。2021年,古龙页岩油的勘探发现,展现了松辽盆地页岩油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如何能将资源变成产量”这一世界级开发难题摆在了新一代石油科技人面前。凭借着丰富的致密油工作经验,王瑞带领非常规勘探研究室的科技人员踏上了古龙页岩油开发的新征程。
国内外没有类似油藏开发的先例,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很多专家学者甚至不认为有油,工作之初没有头绪。“传统认为页岩油是‘看不见、拿不出’的石油资源,如果说常规油开采是‘静脉采血’,那页岩油开采则是从‘毛细血管’中‘采血’。”谈及古龙页岩油开采之难,王瑞如是说。
为了确定开发规模和方案规划的安排,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王瑞对编撰的部署方案进行了29次修改和完善,编制的长期发展规划为之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开展攻关后,他从开发机理中寻找突破,建立数学模型、推导理论公式,改变了放压生产的共性认识,确定了“控压生产”开发策略。他参与开发的第一口水平井古页油平1井获高产工业油气流,一举打破了西方地质学家曾经认为的“页岩是泥岩,非常致密,有油也采不出来,即便采出来也不能高产”的权威论断。
然而,一口井出油高产不见得就是发现了一个大油田,古龙页岩油的场面到底有多大?能拿出来多少?怎样实现规模效益开发……一系列问题亟待解答。为了寻找解决方案,王瑞跑到其他油田和石油院校请教专家学者,一遍一遍地反思、修正。一有新思路、新想法,他就马上掏出笔记本开始推导,候机室、火车车厢连接处……都成了他的临时办公场所。
古龙页岩油效益产量是科技人员的最终目标,科技创新是页岩油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一遍、两遍、三遍……王瑞反复进行着三维建模数值模拟。为了拿到第一手资料,他夜以继日,半蹲在井场上和岩心库里,在一盒盒岩心前细致观察,直到双脚麻木得站不起来。他在工作站里一遍遍翻看资料到手抖,测井曲线对比看到眼花,终于确定了开发渗流机理、开发规律、开发设计技术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经过3年的艰苦鏖战,他和团队准确刻画了烃源岩成熟度、原油性质、气油比等平面分布特征以及纵向储层发育特征,优化设计了5个先导试验区、1个扩大试验区、1个规模开发区选址及方案,创新形成了“一次井网、平台部署、整体压裂、立体动用”开发理念。他首次揭示了纳米级油藏跨尺度开发机理,颠覆了纳米孔页岩油不可动的传统认识;首创高黏土页岩油“双甜点”评价技术,明确了效益开发的黄金靶层,纳米孔页岩产油能力较以往提高3倍,实现陆相页岩从“生油”到“产油”的跨越。
“每次的研究都必须做到实实在在、经得起检验和验证,必须是精品工程。”回望攻关经历,王瑞说。锱铢必较为国计,秉要执本为人先。3年间,为寻求古龙页岩油开发技术研究的最佳方案和路线,他调研了上千余份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资料,累计编写约61项3000多页的详实研究报告。站在新起点,王瑞决心带出硬队伍、啃下硬骨头、拿下大场面,为了“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