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爽
他是一名“油三代”,听着铁人故事长大;他是一名扎根油田环保治理的“80后”,带领队伍优质高效完成了油田开采产出废液达标处理及深度回注等任务,累计处理废液650余万立方米,创造产值2.4亿元;他先后荣获油田公司“杰出员工”“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他就是水务环保公司水务环保工程一公司环保业务带头人——薛蕴生。
薛蕴生所在的水务环保工程一公司,曾是一个从事传统基建业务的老单位。随着油田基建业务整合力度加大,面临着业务急剧萎缩、单位严重亏损、队伍没活儿干的困境。当时还不到30岁的薛蕴生临危受命,投身到油田环保治理新战场,带领运维团队开展压裂返排液技术研究。
面对一不懂技术、二缺经验和人才的局面,薛蕴生不讲困难、不讲条件,一方面积极与上级部门、采油厂对接协调,一方面发动身边的同事、朋友寻找技术支持,一个月往返哈工大等高等院校和设备厂家十余次,彻底了解了油田需求,摸清了工艺流程,掌握了技术参数,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建成了油田内部首家撬装式压裂返排液处理站并顺利投产运行。
伴随油田致密油开发步伐不断加快,对废液处理的机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薛蕴生带着队伍战严寒、斗风雪,油井打到哪里,就把“家”搬到哪里。
由于油田废液含油量高、固体杂质多,按照惯例,设备运转一个月就必须停运清淤,而每次清淤,各采油厂都要耗时两个月以上,还大大增加了处置成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薛蕴生一趟趟跑科研院所、找设备厂商。他憋着一口气儿,下决心自力更生,誓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他带领技术骨干连续40多天吃住在现场,经过800多次水质监测、110多次注入压力调试、240多次药剂比例调整,终于突破技术壁垒,研制出“油田含油污水快速处理装置”,减少了清淤频次。3年来,为油田节约危废处置成本4200余万元,回收原油6100余吨。该装置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在油田开展页岩油大会战初期,薛蕴生主动请缨,投身其中。面对建设工期紧、处理标准高、回注要求严等实际,他带领大家工作轮转不歇、物资调配不停、安装一刻不等,铆足干劲,争分夺秒,苦干45天,提前两个月建成哈十九废液处理站并顺利投产,日处理能力高达1900立方米,为页岩油大会战争取了宝贵时间,得到了页岩油指挥部的高度赞誉和肯定。
面对油田环保治理的迫切需求,他主动把废液处理嵌入油田勘探开发新布局去思考,抢点布线,推进废液处理提速增效。几年时间,由最初的1个站增加到现在的18个站,处理能力从最初的5万立方米提高到300万立方米,遍布油田主力采油区,而且实现了由试验站到样板站的跨越。随着规模效应的显现和管理能力的提升,处理成本由最初的每立方米110元降到现在的每立方米57.39元,降幅达到48%,年均为油田节约环保治理费用近亿元。
多年来,他始终胸怀“以水保油、为油尽责”的使命感,发挥技术优势,在没有先例、没有示范的情况下,努力向制约废液处理的难点发起挑战,攻克了压裂废液处置难、回注难等问题。去年年初以来,他组织建设撬装集液中心、复配中心、回注中心13座,实现了油田压裂返排液资源化再利用,开创了大庆油田集液、复配回注处理大规模应用的先河,新增产值8000余万元,为大型压裂一体化服务提档升级开辟了新的路径。
“我要把自己当成一块砖,铺在油田环保最需要的地方,为百年油田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薛蕴生憧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