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曦月
建设百年油田的重要战略接替资源在哪里,勘探人的“战场”就在哪里。
解放思想的先行者、技术进步的推动者、敢于探索的地质家、勘探思路的创新者、脚踏实地的勘探人……在大家眼中,油田公司勘探事业部松辽盆地石油勘探项目经理部经理董万百有很多形象,他和同事们就像拥有能洞穿地层深处秘密的“透视眼”一样,先后在常规油、致密油、古龙页岩油、夹层型页岩油和稀油带页岩油等领域,打赢了一场又一场勘探进攻仗,以严实的态度、扎实的工作为原油高质量稳产保驾护航。
30年来,董万百一直从事石油地质勘探、研究部署和项目管理工作,获得油田公司级二等奖以上奖项11项,其中省部级奖两项,发表论文6篇,参与编写专著1部。作为主要组织者,他还参与集团公司重大专项、股份公司“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十三五”重大专项等专题研究。这些成绩正是他扎根勘探领域的见证。
“这是一个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做法,塔66井的高产,为老区常规油勘探,尤其是开发提产、效益动用趟出了一条新路子。”塔66井的高产是从未有过的预想,董万百和同事们敢为人先、勇闯新路。
时间退回到2016年,龙西地区敖古拉油田进入滚动开发后期,当时的单井平均日产油量很低,储量区外大面积单井以水层、干层为主。通过精细地质研究,董万百带领技术人员部署了塔66井,常规测试便能获得10至20立方米的产量。在众人欢呼雀跃,等待常规测试试油结果时,董万百却一个人来到岩心库,看着摊在地上的几桶岩心,他的眼睛越来越亮。“含油饱满、含油颜色深、油气味较浓”,他通过岩心精描,窥探着地下岩层的微妙变化,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头脑中酝酿。后来,按照董万百对这口井进行压裂改造的设计思路,塔66井压后自喷,成为敖古拉效益储量升级的重要标志井。
2017年,松辽盆地北部西部斜坡地区的石油勘探遇到了瓶颈,以常规油构造圈闭为主的大多数目标已经钻探完,外甩的探井接连出现失利。董万百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了多轮次的攻关研讨,通过90度相位转化、地层切片技术等,总结形成了“四种成藏模式”。在新模式的指导下,江桥鼻状构造带捷报频传,探井成功率一度超过90%,实现了精准部署。在预探高产井引领下,开发快速跟进,形成了从储量到产量的高效转化。通过精细研究和技术攻关,打造了勘探开发一体化的高效模式。
2019年,董万百组织部署古页油平1井获高产油流,古龙页岩油获得勘探突破,成为建设百年油田的重要资源基础,进入开发试验阶段。与此同时,他一直在对青山口组进行研究和探索。2020年,他提出了对环齐家-古龙凹陷青山口组砂岩进行专项研究,并验证了自己的观点,让油田看到了一个真正可见、可动的新领域。经过一年的持续攻关,效果显现,实现了夹层型页岩油领域的重大突破,使这个领域成为与常规油、致密油并列的中浅层第三大领域。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进入后期,针对松北中浅层常规油资源,绝大多数材料用“常规油剩余资源分布零散、隐蔽性强”这样的文字下定义。董万百没有盲目跟从“大多数”人的思维惯性,而是对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常规油勘探是否还能有大发现”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中。为了回答这一问题,他一遍遍翻阅单井资料,一次次否定提出的设想,经过深入研究总结,提出了斜坡区迎烃面油气富集理论,建立了“断裂+岩性+构造脊”的精细勘探工作方法,打破了以往认为下凹探索油水复杂的固有认识。
面对成绩,董万百始终保持冷静,带领团队牢固树立“资源为王”理念,以寻求大发现、大突破为己任,大力开展常规油精细勘探、致密油效益勘探和夹层型页岩油集中勘探,前行的脚步从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