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美娜
“创新是一名科研工作者的立身之本,更是价值追求,就像一批又一批攀登者对珠峰的不懈挑战,源于心底对攀登的热爱。”正是对科研工作的这份满腔热忱,工作16年来,装备制造集团石油专用设备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技术员任永庆先后参与及负责油田公司级项目6项、装备制造集团级项目20余项,《一体化集成处理装置研究与规模应用》项目荣获油田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任永庆话不多,是个“闷葫芦”,但身边的人都知道,只要是他认准的事,早晚要搞出个名堂来。2023年5月,在任永庆和团队的潜心攻关下,国内首套无基础一体化光伏撬装研制成功,现场应用各项性能参数均达到行业最高标准,装备制造集团也成为了国内无基础光伏撬装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和领跑者。
“光伏撬装作为安装光伏发电板的地面基础设施,国内行业一直沿用地下深桩基础结构设计,但安装过程中极易损坏地下管网和电缆,无法满足油田产能建设需要。”任永庆说。核心技术是买不来也讨不来的,任永庆揭榜挂帅当“闯将”,牵头成立光伏撬装项目部,向新领域发起挑战。
“光伏撬装在国内行业从来没有无基础的先例,不向地下打深桩,怎么能确保设备基础牢固、抗击风雪?简直是天方夜谭。”用户的质疑并没有浇灭任永庆超越权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创新激情。
没有经验就创造经验,没有出路就凿山开路。为了及时掌握用户需求,任永庆“5+2”“白+黑”,白天往返于油田设计院,虚心向专家学习、对接用户需求,晚上和团队人员反复修订方案、改进结构、论证绘图,通宵达旦更是家常便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任永庆瘦了5斤多,连做梦都是试验取得重大突破。
修订、试制、失败、再改进、再试验……连续200多个日日夜夜,他带领团队修订方案35稿、测算数据2350项、绘制图纸280余张、试制样机15次,最终成功研发无基础一体化光伏撬装。目前,该撬装规模化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为油田实现“双碳”目标,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贡献了装备力量。
近年来,任永庆还带领团队与外部企业合作,联合攻克高效叶片结构、系统载荷设计、电能产出和消纳匹配等行业技术瓶颈,成功研制中石油首台水平轴低风速小型风机,具有启动风速低、占地面积小、寿命长、噪音小、安装灵活、维护便捷等性能优势,能够有效帮助油气生产单位节约高昂的架线投资和用电成本;聚焦用户需求,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加热炉远程运维服务平台,实现数据实时监测、故障及时预警、远程投产运维、设备无人值守等功能,监测的加热炉,单台每年可为用户节约成本5万余元;攻克电磁加热技术与相变加热技术有效融合的技术壁垒,研发出相变电加热炉新产品,解决了传统油气加热炉热效低的问题,用绿能新技术生动践行了“为用户成长增动力、为油田开发添重器”的企业理念。
“这么多年,如果问我世界上什么声音最好听,那一定是永庆回来的脚步声。”任永庆的妻子说。为了便于加班,他把家搬到了单位对面,有时加班到凌晨,他就索性睡在单位。“回家怕打扰家人休息,而且在单位住,第二天早起还能再工作一会儿。”他说。常年通宵达旦和蹲守现场试验的风餐露宿,让任永庆患上了胃病,他总是随身揣着药瓶,胃难受时就吃两片。同事们劝他休假好好调理一下,可任永庆却说:“老毛病了,不碍事,挺一挺就过去了。”
创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任永庆的前方,还有很多“娄山关”要翻、很多“腊子口”等着去闯。“我要感谢企业的培养,为我们青年员工成长成才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作为党员,我更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得起胸前的党徽和组织的信任。”任永庆说。